English

探索创新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

2005-1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萍 陈志舟 吴开超 我有话说

近一个时期以来,围绕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问题,经济学界展开了热烈讨论。这场讨论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一点指向的是中国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2005年11月25-27日,国家教育部所属的13所高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云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举行一年一度的基地建设研讨会,就此主题

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并达成共识。与会者认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广泛借鉴、吸收现代经济学的合理成分,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人才的培养模式。

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强调在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中,要注意把握马克思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关系,既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方法的精髓所在,坚持马克思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又要正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实践的新探索而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与会者认为,应广泛地借鉴和吸收现代经济学中的合理成分,同时强调在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中,要避免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对立起来的倾向。对待西方经济学,既要看到其有着反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丰富内容,这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广泛借鉴、吸收的有益成果,包括人力资本、制度变迁等科学范畴及其数量分析、比较分析等科学方法;又要对西方经济学中假定前提的“非现实性”和“超历史性”等进行学术批判。

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强调在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中,要注意处理好市场经济学的一般性与中国经济发展特殊性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单纯用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不可能解决中国多重转型(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乃至知识经济转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传统封闭式经济发展向现代开放型经济发展转型等)背景下自身的诸多特殊问题。因此,中国经济学教育应立足中国特殊的历史与现实国情这一实际,研究中国的问题,如“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人口、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略等富民强国的重大问题,自主创新中国的经济学并融入到经济学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之中。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于1998年推出的国家级重大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旨在应对21世纪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新形势的需要,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后继乏人的严峻现实,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配套的理论经济学硕士、博士点的重点高校中择优批准设立的,目前共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辽宁大学13个基地。

7年来,各基地按照教育部提出的“目标明确、改革领先、成果突出、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质量一流”的要求,着力培养经济学基础理论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发挥基地在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上应具有的领先性、示范性、带动性作用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地、有效地探索。具体说,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研究、借鉴、追踪、吸收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积极成果,为我国经济类、管理类等各学科领域培养具有较为深厚的经济理论基础和较为扎实的经济学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经济理论问题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及进行改革开放实践问题研究的后备研究型人才方面,作出了有益地尝试并初见成效,主要体现在突出基础理论的课程设置、实施导师制、开展社会实践、召开每年一度的基地建设研讨会暨学生科讨会、读研交流等方面。迄今为止,13个基地均输出了两届优秀的毕业生,其中,多数学生已经进入研究生学习、甚至硕博连读学习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13个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业已成为了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当前,中央部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13所高校将借助“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这一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平台和交流机制,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继续提倡严谨科学的学术风气,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探讨,以提高我国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教学的科学水平,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有着厚实的经济学基础的有用人才。

第五届全国国家经济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科讨会期间,10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代表分别根据自己写的论文,对中国人力资源过度投资、拍卖理论新研究、外汇占款和国债对我们货币供给的影响,后配额时代下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等十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