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河南农大建立学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

2005-1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刘先琴 通讯员袁瑞清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刘先琴通讯员袁瑞清)临近毕业,当众多毕业生的目光锁定在大城市时,河南农业大学的学子们却纷纷将基层作为自己的就业选择。长期以来,该校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服务和就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服务的长效机制,实现了地方经济建设、学校发
展和毕业生成长成才的“三赢”良好局面。

首先,农大有一套坚持对学生成才观、就业观正确引导教育的方法机制。该校立足实际编撰了《全国优秀农科大学毕业生风采录》,将“典型案例”教学法运用到了教学当中,同时通过开展“百名教授,百场报告”、“企业家课堂”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外,学校还搭建了“五个一”载体:即“一台”,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合办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科技点播台”,已经坚持10年义务服务,播放节目600多期,回复农民求助电话和书信达6万多人次;“一线”,与郑州市联合开办农业科技“110”热线电话,被农民群众称为“致富金桥”;“一网”,开通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科技服务网站,提供远程科技服务;“一挂”,选派高年级优秀学生到郑州市郊区挂职科技副村长,10年来上千名优秀学生接受了锻炼,被农民群众称为“双休日村官”;“一送”,送科技下乡,这是该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头戏,已经连续1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通过建立和完善多种载体,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三农”,而且增进了对“三农”的感情,坚定了奉献“三农”、服务基层的志向。

校地结合是学校向基层积极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另一做法,已经形成了学校推荐、当地党委、政府做好支持、协调和保障工作的机制。如该校在实习就业基地――固始“三高”集团就业的毕业生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该集团在产学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选育的“固始鸡”被业内人士誉为“土鸡之王”,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保种选育和开发最好的地方优质鸡种,其系列产品畅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目前,该校在省内外建立了200多个实习就业基地,每年接纳教学和毕业实习4000余人次,有近20%的毕业生到这些基地就业,成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之一,实现了通过专业特长和地方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到基层就业与科教富民、服务“三农”的紧密结合。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该校又以此为契机,针对以往部分到基层就业毕业生反馈的政治待遇、生活保障、专业特长发挥等问题,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将长期开展的选派县市科技副职、博士服务团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与地方党委、政府联手打造“科教富民行动计划”。如在南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选择该市的3县9乡开展试点工作,县、乡、村三级科教富民体系初步形成。

教师和学生同下基层是农大的第三项成功做法。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地方担任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选派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挂职科技副村长,他们根据当地需要制定相应的服务“三农”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各种项目的具体实施,学校全力当好行动计划的大后方。不仅解决了毕业生到基层后有效发挥专长的问题,使他们有事可干,乐于干事,能干成事,专业特长得到发挥,也使很多学生更加坚定了服务“三农”的信念和决心。曾担任过科技副村长的该校97届学生张治山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走进了河南省畜牧局工作。然而不久,他便作出了一个令人十分不解的决定:离开机关,来到距郑州市50公里外的中牟县,参与筹建河南省家禽育种中心。每当遇到困难,他就与在该县挂职的农大老师联系解决,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母校的支持当上了家禽育种中心的场长。产品远销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家禽育种中心也成为我国第一家蛋种鸡出口企业,张治山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是母校支持我到基层工作,让我的技术派上了用场,感觉每天的生活都变得非常充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