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开幕式上,由江西省抚州市选送的戏剧“宜黄腔”《卓望山》,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韵味吸引了广大观众,宜黄县这个山区小
“宜黄腔”又名“二黄腔”,是古老的宜黄戏主唱腔的代名词。明朝戏最初唱的是弋阳腔。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间,宜黄籍抗倭名将谭纶回家为父奔丧时,从浙江台州带来了“海盐腔”戏班。“海盐腔”当时称南戏“四大声腔”之首,这种“体局静好”的曲调很快受到宜黄艺人的喜爱。嘉靖末年,时值23岁的戏曲大师汤显祖来到宜黄。在谭纶的帮助下,便“以浙人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腔”。汤显祖极力扶植宜黄戏,宜黄子弟“食其技者殆千余人”,“旧腔一变为新调”,即成“宜黄腔”。宜黄也由此而成为当时赣东一带戏曲活动的中心,被誉为“戏乡”。“宜黄腔”经江西省玉山县传至安徽省的安庆,由徽剧名艺人传唱而越唱越红,于乾隆末年唱红京城。所以有“宜黄腔”就是现在京剧二黄腔的始祖之说。宜黄戏与中国古老四大声腔中的弋阳腔、海盐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发展和丰富中国戏曲,尤其是为京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国戏曲大师汤显祖的惊世之作《临川四梦》,就是由宜黄班艺人初演而轰动大江南北的。
近两年来,宜黄县委、县政府重视“宜黄戏”的挖掘和保护,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全县农村所有的“土剧团”进行了调查、摸底,并经常举办“宜黄戏”骨干培训班,重点帮助组建了黄陂镇三百田、新丰乡桥坑两个农民业余剧团。帮他们培训骨干,为他们解决服装、道具,提供剧本、唱词,联络演出场所。因此,在群山起伏,峰峦叠翠的宜黄县山区农村,一些走村入户的业余宜黄戏班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但是,由于没有专业剧团,“宜黄戏”仍然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县里没有专项资金,演出没有专业演员,有演出任务时只能是由文化馆临时抽人应酬。戏剧界许多有识之士呼吁,政府和文化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和采取切实措施保护传统文化,拯救有独特韵味的宜黄戏,让这个濒危剧种蕃衍不息。
通讯员唐勋、杨伟记者王绍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