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作者采用了将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与电影批评的历史发展相互联系的研究方法,同时把作为影像艺术的电影与电视统而观之,深入分析了各种批评方法和艺术创作流派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对影片阐述与评价过程中对不同批评流派各自的特点和风格进行了总体的描述。在理论体例上,作者把电影艺术的发生与发展、电影批评的历史格局与电影批评模式与方法、电影电视批评与鉴赏批评联系起来,使该书在理论的方法上有别于一般的那种“就批评谈批评,就历史谈历史”的研究方法,显示出著者独到的理论风格。作者把中国电影电视批评的学术研究视野放在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之上,把电影电视理论与批评作为一种根植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上的学术现象加以分析与研究,从更广的意义上确立了电影电视艺术批评的自身特点,特别是对于不同批评流派的阐释与评价显示出对当代电影批评与电影历史的双重关照。
现在,中国电影理论正在从过去电影美学范畴关于电影特性的种种讨论,逐步转向立足于现状的电影经济学领域关于本土电影在市场化条件下生存策略的研究。这是中国电影理论的实践品格在当代最为明确的体现。电影的产业化研究是该书突出的理论成果。中国电影从确立电影的娱乐功能,影片的商品化,逐渐过渡到建立电影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创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变革。作为整个国家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中国电影产业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电影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进口影片的市场挑战,面临着国内电影市场严重的冲击以及大众的娱乐生活的多样化对电影的影响。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中国电影的生存境遇决定了中国电影必须坚持产业化方向。这种历史处境对电影的实质性影响在于:仅仅靠改变电影的文艺政策并不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历史时期的客观现实。这种现实与过去的历史最根本差异就在于我们现在所处的一个步入市场化的历史时期。整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与过去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本就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体制。所以,电影,无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是一种娱乐方式,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所有这些电影的职能首先都是建立在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的基础之上。因此,调整中国电影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这种产业化的体制来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新的社会历史时期的中国电影的时代风貌,也是中国电影适应时代要求,谋求市场化生存的根本策略。作者对中国电影产业的研究与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分析相互映照,为我们从根本上认识电影的产业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和历史,更是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历史成果。
作为一部立足于现实、迈向未来的影视艺术学术著作,作为一种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理论建设并重的研究成果,该书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不论是从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历史要求,还是从电影艺术发展的未来需要以及电影学的学科建设来说,这本著作具有特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影海扬帆:电影批评理论与实践》
王振民、王绍尧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