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儿童剧创作不要失真

2005-12-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郭立场 我有话说
“我们许多剧作家写出来的儿童剧是教育问题剧,而不是儿童成长剧。”近日,在有关儿童戏剧创作学术研讨会上,著名儿童戏剧评论家程式如感慨万千。他说,许多儿童剧站在教育局、校长、家长、老师的视角看问题,站在这
些成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不是站在儿童的视角来看,这使得儿童剧通常变成了家庭教育剧、学校教育剧以及社会教育剧,孩子们也不会爱看。

事实上,儿童剧全然不同于教材课本,不直接负载教化功能,不直接解决儿童成长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作品不应是“教”孩子什么,而是要为他们创设自由的思想空间,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体验和领悟,最终达到培育健康情操与美感的目的。儿童剧本应当记录儿童的点滴,描写儿童的成长历程,通过美的艺术来陶冶心灵、提升品位。文艺家们参与未成年人文艺创作,既担负着特殊的个人使命,也担当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然而遗憾的是,时下有一些儿童剧片面注重教化功能,以至于阻碍了儿童剧的发展,背离了创作的美好初衷和教育的良苦用心。许多作家自认为“写得声泪俱下、激动万分的场景”,孩子们却无动于衷,甚至在观看之时以“集体上厕所”来逃避,这不能不说是无奈的逃离和绝妙的反讽。显而易见,文艺作品若不能引起未成年人的共鸣,不能贴近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就不能引发群体共鸣、达到教育目的,这样的创作和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好的作品和文艺形象,往往取决于作者真切的生活实践和踏实的创作态度。人民艺术家老舍,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为大众服务的宗旨,终生用大众的语言描写劳苦大众。也因此,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有着直觉效应、榜样效应和共鸣效应的未成年文艺作品,理所应当要为未成年人服务,要让受众乐于受教,最终实现净化心灵的效果。

实现上述目标,就要求文艺家热爱生活,了解、理解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用文艺作品精心呵护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美好梦想。此外,还要求文艺家认真挖掘社会原因、正视各类现实,以爱心关注孩子,体尝孩子的内心,营造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交流的平等,而不是采取“家长式”俯视姿态来教训未成年人。唯有如此,文艺家的内心才能充满童真和童趣,才能实现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真正沟通。近几年来,“80后作家”的青春作品之所以为青少年所喜爱,就是因为其内容接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最终实现了文艺作品的功能。

儿童剧创作,对象虽小,意义却十分重大。因为儿童是未来的主人翁,好的作品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也将使社会长远发展受益无穷。但愿从事儿童剧事业的文艺家们能够尊重孩子,和孩子们做朋友,不做高高在上的“教师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