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版图上,吉首是个很不起眼的小地方。她位于湖南西部,毗连鄂、渝、黔三省市边区。已有47年办学历史的吉首大学,就坐落在群山环抱中的吉首山城。在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基础实
沐浴部省共建实验室项目春风,夯实基础实验室教学平台
部省共建高等学校基础实验室,是中国众多部属院校在进入属地管理后,国家对地方办学的有力扶持,财政部自2002年开始在湖南和天津进行项目试点后,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短短几年时间,所有受惠高校在教学平台建设上,无一例外地迈出了坚实脚步。到目前为止,“部省共建”业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专用词汇,成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一个实践课题。在这个词汇里,包含了党和政府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高瞻远瞩,包含了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理解与关怀,包含了中央对地方在高校办学过程中的期待与要求。同时,它以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向,以“突出改革与发展主题,转变办学思想,优化学科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为原则,将共建的重心锁定在大学基础实验室范畴,从而保证了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对大学来说,“部省共建”的价值取向,已成为所有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指向。
早在试点阶段,吉首大学就以“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这个特殊身份,沐浴到了共建项目的春风化雨中。按照湖南省教育厅的文件要求,学校专门成立了以主管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精心审核,严格遴选。找准能带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项目,给项目专家和省厅领导汇报。2002年,获得专项资金600万元,于2003年完成了生物工程实验室和电子信息实验室的建设,并顺利通过省厅组织的绩效考评。2003年获得专项资金400万元,完成了学校水电设施的改造升级,使吉首校区的供电能力从2500KVA提升到9000KVA,张家界校区的供电能力从800KVA提升到6000KVA。2004年获得专项资金800万元,于2005年完成了基础物理学、基础化学和基础生物学三大基础实验室的建设。2005年获得专项资金400万元,用于基础医学实验室和艺术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四年时间里,吉首大学累计获专项资金2200万元,高标准、高规格地完成了五个基础实验室的建设。
对于那些动辄以千万、以亿为单元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中的大学来说,2200万的确是个小数目,但对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仅有1.1亿的吉首大学而言,其意义则是十分深远的。它改变了学校面貌,夯实了基础实验室教学平台,使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现实。
用好专项资金,统筹规划,重点建设
吉首大学从1997年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至今,八年时间里,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校园占地4000余亩,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5000余人,现有42个本科专业,18个硕士点,涵盖10大学科门类。与大多数办在地方的高校一样,一方面学校在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因经费短缺办学显得步履维艰。吉首大学的情况尤为特殊:一是吉首山城太小,没有大学群落,学校缺乏可共享的人力、图书和设备资源;二是地处“老、少、边、山、穷”地区,地方政府无力在经费上给学校办学以实质性支持,而面向社会的融资能力更弱。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已不能很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从根本上改善办学条件,吉大控制资金流向,压缩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在2002年下半年始,正式启动教学基本条件达标工程,把部省共建实验室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总体纳入“达标工程”的实施之中。
为了做好这篇文章,学校重审了自身定位。在归属上把学校主动划入教学型大学行列;在办学面向上,立足湖南,辐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在人才培养上,一是提出了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二是大力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务实作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此为基础,学校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思路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学科融合,开放共享,特色突出”为建设目标,提出了“统筹规划,拓宽口径,突出特色,整合资源,提高效益”的崭新思路。自此,吉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驶上了快车道。对部省共建实验室项目,领导小组一班人以带动学科专业建设作为起点,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导向,以强化人才的动手能力为指归,跨学科、跨学院遴选项目。与此同时,学校组织专家组走出校门,到省内外一流高校参观取经,悉心汲取同行的经验,从学校实际出发,反复设计,精心论证,大大增强了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电子信息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论证,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组成群博攻关小组,立足于电子信息专业群,着眼于开放共享,整个论证显得气势恢宏。该项目完成后,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吉大检查工作时,充分肯定了项目的价值取向,并对电子信息基础实验室的管理与开放,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吉首大学专业群落中,文艺类专业群可算是一个超大型专业群,她覆盖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旅游学院4个学院,群集了14个应用型专业,直接对准文学类、传播类、音乐舞蹈类、艺术设计类、酒店管理类5大课程群。2004年学校在顺利完成基础物理学、基础化学、基础生物学实验室共建项目后,2005年年初,项目领导小组召集四个学院的专家,数次研讨,反复推敲,终于完成了艺术基础实验室项目的论证。省厅专家在看完该项目的全部材料后,一致认为她对教学型大学建设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的综合性实验室,做出了宝贵探索。“达标工程”实施四年来,吉首大学初步实现了教学硬件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整体架构,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打造了坚实的硬件平台。
加强管理,注重开放,充分发挥共建项目的综合效益
翻开《吉首大学实验室画册》,观看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短片《唤得东风春满园》,人们最强烈的感受是吉首大学不仅校园漂亮,教学硬件平台建设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然一新的基础实验室,以先进的设备、优雅的环境、科学的管理,引起了来校指导工作的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交口称赞,引起了省内外20多所兄弟院校的高度关注。一批批同行来了,一批批专家来了。对吉大来说,更重要的是留住了一批批博士和教授,使他们的事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使学校推行“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成为了可能。为了充分发挥共建项目的综合效益,领导小组与职能部门的同志多次深入到各个学院,组织实验系列教职员工认真探讨实验室管理模式。到2005年暑假来临前,教务处已完成了规范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各项制度、条例、规程、运作机制和评价体系的修订与制订工作。人事部门从新的现实出发,对实验管理队伍进行了结构调整。一方面先后聘请了20多位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具体指导实验室建设工作。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了全校性的实验人员业务培训,并配置了一批优质的人力资源。将新进的硕士以上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到实验管理或操作岗位上,从实验室起步,多方面锻炼新进年轻人。
在共建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设备的开放与利用是一个核心环节。吉大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按照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面向学生,全面开放基础实验室。电子信息与生物工程实验室迄今已开设了14门实验课程,达到了62884人时数;基础物理学实验室承担了全校15个专业(含专业方向)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任务;基础化学实验室已覆盖化学化工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和医学院,达到了150000人时数;基础生物学实验室已开设20余门实验课程;建设中的基础医学实验室,可为9个专业开设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等20余门实验课程;而艺术基础实验室更是指向4个学院5大课程群中的34门实验实践课程,教师开出了100多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实验实训项目。“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难以从教室的教科书上锻铸出来的,只有把他们推向实验室,使之在那里精耕细作,才能较好完成书本知识向动手能力的转化,才能使之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着鲜明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劳动者。
有了高标准的基础实验室,其综合效益得到了显著体现。广大教师根据实验教学改革指向,立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利用本土资源,面向地方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进一步充实、创新了实验教学内容。如今,在共建基础实验室,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实验课程提升到了80%以上,实验开出率在98%以上。在生物、制药和食品等领域,教师以实验室为依托,完成了“果王素”、“剁辣椒”等产品的开发。猕猴桃“果王素”被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授予“科技新产品”称号,并经国家卫生部审核批准为国产保健食品。四年来,教师获得20多项国家、省级科研立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为基础实验室的内涵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学生受惠则更多。在实验室里,科技创新热持续升温,2003年至2005年,学生申报并立项的校级课题达200余项。在学校举办的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课件制作、网页设计、课程设计、学年单项设计等多种形式的科技竞赛中,成绩斐然。2004年,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荣获一等奖;在2005年全国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参赛学生同样获得了一等奖;在“首届声乐器乐舞蹈大赛”全国总决赛中,音乐舞蹈学院学生面对强手,荣获青年组民族管乐项目二等奖。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教育部反复强调:“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吉首大学在落实部省共建项目建设工作中,始终以此为准绳不断提升部省共建项目的使用效益,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于西部万千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