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实效性不够强,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学方法陈旧
讲授与学生讨论、辩论相结合。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目前,“思想道德修养”课普遍存在教学设施较差、教学不直观、大班上课等问题。这种教学形式虽节约教学成本,但学生参与性差,只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限制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因此,在采用讲授方法的同时,应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开放式学习,养成学生积极参与团体讨论、对话、交流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分享不同的经验价值,进而开启学生多维思考模式。在讨论、辩论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教师及时引导,可使其发现自己观点的局限和不足,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学生身上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
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衔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系列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这会有效形成心理学上的主动记忆效果。结合“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课堂学习,可开展以下课外活动。首先,为了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要,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前提。
其次,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以“我的大学生活规划”、“我的爱国主义观”等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再次,可通过学生自编自演小品来发现、启发和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意识。组织学生自愿结成活动小组(每组7-10人)。以小品的形式对自己周围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文明行为等进行自编、自导、自演。
最后,可针对大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上的能力空前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又深刻全面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新特点,改变课后作业要求。
咨询式教学与团体咨询并用。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的思想和政治问题,对心理问题没有足够的关注。但从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突现的问题看,各种思想道德和政治问题上的偏差都可在心理上找到原因。所以,必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重视。教师应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以朋友的身份和平等的方式,通过个别咨询,开发学生的情绪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自我。
大学生尤其是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不但会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影响其对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而单纯的课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解决好这个问题。因此,在课程中应设计一系列交往活动,使学生在交往活动中对话、交流、畅谈、合作、团体咨询。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效果。
案例分析印证理论引导。应从课程总学时中划出部分学时开设案例分析课,将案例及思考题事先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备而来,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从中会发现许多新思想和深层次问题,利于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引发思考、观察判断、锻炼表达的目的,增强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