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五"
开栏的话
当历史跨入2006年之际,我们告别“十五”,迎来“十一五”。
2001―2005年――中国的“十五”,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是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加快的五年;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的五年;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的五年;是居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的五年。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设“经典中国・辉煌十五”专栏。从多个侧面展示“十五”期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巨大成就。
2001-2005,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精彩纷呈的一页。回望这五年,我们可以骄傲地说――神州大地日新月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提前实现,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回望这五年,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每一点进步都有心血的付出,每一分成绩都是汗水的凝聚。
经济目标:掷地有声
触摸“十五”的成果,每个数字都是沉甸甸的。在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后,随着国家适时适度地推出宏观调控措施,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国民经济得到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2001年到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6%,高于“十五”计划中年均增长7%的目标,更超过日美欧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增长速度。
――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起点。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69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完成13.6万亿元,双双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的两大重要指标,特别经过第一次经济普查,我国2004年GDP现价总量修正为15987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综合国力居世界第六位,成为“十五”期间最令人瞩目的成绩。
――外贸进出口总额2004年首次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创造了又一项新纪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是全球国际贸易增量乃至全球贸易总量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外贸出口额的四分之一,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高技术产业的主要发展指标提前两年达到“十五”计划的目标,高技术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日益凸显。
“十五”期间,我们党对经济大局的掌控日臻成熟,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保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具体行业看,各行业提前完成“十五”的发展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五”期间,中国航天成就斐然,共实施二十四次航天发射,将二十三颗卫星和五艘“神舟”飞船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实现,激发了国人奋进的热情。
――2002年,汽车和轿车的产量分别为328.68万辆和110.17万辆,提前两年实现“十五”目标,2004年的实际产量分别为“十五”计划的1.58倍和2.1倍。
―2003年,我国电话用户总数达5.32亿户,电话普及率达41.3%,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1.88万亿元,电子产品出口额超过1400亿美元,提前两年实现“十五”计划目标。
――2003年生产数控机床36813台,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五”目标;2004年的产量是“十五”计划目标的1.7倍。
……
回顾“十五”,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认为,“十五”时期经济总量、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每年上一个新台阶,这些台阶的幅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对世界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十五”的硕果使我国在新世纪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奠定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
社会发展:润物无声
“十五”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在这个五年里,我国开始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由于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十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逐渐趋向科学、合理。
人口问题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十五”期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千分之七以内,比原计划低两到三个千分点,比预计的少生了325万人。
“十五”期间,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居民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率分别为9.6%和5%,提前实现“十五”目标。
2005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4200多万人,超额完成“十五”目标。
“十五”期间,全国城乡住宅竣工面积年均近13亿平方米。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8年的不到19平方米,提高到24平方米以上,超过“十五”计划规定的22平方米。200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超过26平方米,比2000年提高6平方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1-2004年期间减少贫困人口919万人。中国人类发展指标2003年为0.755,在世界177个国家和地区中为第85位,比1990年上升了20位。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十五”期间,党和政府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2004年以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下发和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的全面实施,全国9亿农民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9390亿斤,比上年增产776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比上年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
“十五”期间,党和政府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确保社会稳定。科技和教育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十五”期间,国家出重拳遏制生态恶化趋势,2004年就实现了计划要求的18.2%的森林覆盖率目标,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落实。
“十五”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国家振兴之路、民族强盛之路。它所铸就的辉煌,推动着我们的祖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编辑点评:
“十五”计划的目标是2005年我国GDP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9400元,而我国在2004年,GDP就已经达到13.65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元;“十五”目标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而从2001年到2004年这一数字已达8.6%;“十五”目标是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而“十五”前四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实现年均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近20年来首次超过5%。
这些数字远非“十五”辉煌的全部。《“十五”结硕果腾飞显辉煌》一文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数字――只有把这些不平凡的数字与亲历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给百姓带来的实惠,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和给国家带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