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论争,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学史的主体固然是作家作品,但孤立地研究作家作品而回避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的描述,使读者无法全面感受作品产生的语境,就会只见树木不见
作为一部“史”著,与以前曾出版过的一些资料性书籍不同,该书作者表现出自己的史识。他认为:文学争鸣“就是最真实地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各色人等的思想、观点、心态和追求,各派社会力量和社会思潮的冲突与碰撞,因而,文学争鸣史不仅是把作家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中去,也要把读者带回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让读者亲身去感受、体验,对论争各方的观点去分析、比较和鉴别。”常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该书作者却认为,对于文艺论争来说,是“当事者清,旁观者迷”。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因为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今天的读者,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学生,如果不了解1949年以后的文艺与政治形势,不知道那一系列文艺论争及其影响,就不能同情地理解1950年至1970年那些不乏才华的作家们其作品中的明显缺憾;而不弄清论争发生的背景、经过与结局,就不会真正理解论争各方观点的实际内涵。该书的一大特色,是较细致地梳理了1949年以来中国文学界每次论争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论争,看出历史的发展。
严格地讲,新时期以前很多当代文学领域的所谓论争,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论争,而是双方并不对等的单向大批判运动。而进入新时期后,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不同观点的平等交锋(虽然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几次论争我们仍可看出历史的遗迹),所以,下编《新时期以来文化多元趋势中的文艺论争》有17章之多,比例上远超上编。这些论争越来越显示出历史前进的轨迹,说明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该书将“史”的下限定为2003年,将发生于或延续到21世纪起始阶段的几次论争,如关于“红色经典”、关于小说《沙家浜》、关于鲁迅、关于余秋雨的论争,也予以较详细的介绍。这对于读者把握当前文艺动态,也会有所帮助。
《中国当代文艺论争史》
田建民编著大众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