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辉煌五年

2006-01-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邵文杰 我有话说

 

辉煌"十五"

量和质的飞跃

“十五”期间,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展开。到2005年底,全国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7.5万公里。近两年,全国铁路共安排以客运专线和煤运通道建设为重点的新开工项目89个,新建铁路规模达到10500公里、改建铁路规模达到9400公里,其中京津、武广、郑西、石太、武合、合宁、甬台温、温福、福厦、广深港、广珠等客运专线建设规模达到3243公里。这标志着我国铁路网不仅规模有大的扩展,而且标准和水平有质的飞跃。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设在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环境保护”三大世界性难题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于2005年10月全线提前铺通。

在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面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煤电油运“瓶颈”制约严重的情况,铁道部提出把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作为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主线,集中力量展开大规模铁路建设,加快技术装备现代化,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可靠的运力保证,从而找准了新时期铁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历史方位,适应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

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

“十五”期间,铁道部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技术装备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果。在技术引进过程中,铁道部和有关单位紧紧抓住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确保实现技术的全面转让和国产化目标。目前采购的机辆装备国产化率动车组最高达75%以上、大功率电力机车最高达70%以上、大功率内燃机车最高达85%以上。

围绕自主创新,铁路部门以科学的态度组织了国产动车组阶段验收总结,并开展了试运营。自主研发制造的25吨轴重的C80、C76型运煤专用货车在大秦线投入使用。载重70吨的通用货车投入批量生产。按照时速120公里要求,对既有货车进行技术改造,到2005年底,全国铁路有26.5万辆货车满足提速要求,占总保有量的41.6%。目前,铁路部门制定了客运专线技术标准,组织开展了客运专线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攻关,有序推进勘察设计和施工准备,全面加强工程质量控制。我国由南到北、从东到西,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展开。

站在对社会开放、对世界开放的平台上,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快推进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成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践证明,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成绩,来自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与合作,来自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广泛运用。

铁路客货运量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是建国以来我国铁路客货运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53.52亿人次,比“九五”增长9.6%;旅客周转量完成26272亿人公里,比“九五”增长35.6%。货物发送量完成113.7亿吨,比“九五”增长33.4%;货物周转量完成86839亿吨公里,比“九五”增长32.9%。

面对2003年以来的煤电油运“瓶颈”制约状况,铁路部门以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为己任,坚持实施内涵扩大再生产,深入开展“多拉满载、挖潜提效”主题活动,不断扩充运输能力。以大秦铁路为例,大秦铁路大量开行万吨级重载列车,在2002年运量达到1亿吨设计能力的基础上,2003年达到1.2亿吨,2004年达到1.5亿吨,2005年达到2.03亿吨,一条重载铁路运输通道达到这样高的运量,在世界铁路史上是没有的。

铁路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系统运用挖潜扩能的技术手段和运输组织措施,在优化列车开行方案、调整运输产品结构、实行客车密集追踪、改革设备维修方式和劳动组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步,客货运输能力分别增加18.5%和15%。

专家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快推进铁路现代化,能够迅速改变铁路运输服务长期滞后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状况。因此,铁路跨越式发展是铁路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业。

编辑点评: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铁路,是我国综合交通体系走上科学发展轨道的必然选择。回望“十五”,正是由于铁路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由南到北、从东到西,大规模铁路建设已全面展开;我国铁路网不仅规模有大的扩展,而且标准和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展望“十一五”,我们有理由相信,再经过一个时期的艰苦奋斗,一个发达完善的铁路网将呈现在祖国大地上,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因铁路的发展完善而变得更加快速便捷――有了这个重要基础,中国经济社会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