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化工大学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在刚刚过去的评估日子里,学校无论从大环境还是小氛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学校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凸显,科研和教学的结合日益紧密,向研究型大学跨越的步伐愈渐坚实,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越趋科学规范。
这些都得益于有一支能征善战、团结协作的教学管
郭广生教授是从教务处处长走上学校领导岗位的副校长,多年一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富有资深的管理经验,他认为,教务教学管理部门是学校教育指挥的中枢关键,其运行千头万绪,繁杂具体。教务处处长张进明教授也是一位身先士卒的锐意改革者,在实践中他积极奉行现代大学管理的理念,倡导通识,认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宽口径、厚基础、广交叉、多综合、重能力、倡创新、兴人文、健身心”,并以此为主线积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设置方案,构建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机制,整合优化学科专业,使化工大学形成了以工科为优势,以化工和材料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管理的现代化手段得到普及,本科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在学校的发展中,北京化工大学教学管理工作根据课程资源状况,积极构建课程资源库和共享平台,推进教案上网,把优秀的教案、作业、试题、实验指导和参考资料以及名师的教育思想展现在网络当中,供学生汲取知识营养;针对学校实验条件落后的状况,学校近几年累计投入5000万元,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构建起学校“三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对实验室全天性开放,以满足学生最大愿望的科研训练;结合学校“211”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学校建成了达到国家示范中心标准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教学实验室,为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和独立进行科学实验提供了保障;占实验课程80%以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更多的实际问题引入,拓宽了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渠道,使学生受益匪浅,如: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吴重光教授在长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成功开发了“微机仿真软件”平台,用于辅助生产实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平均每年每个团队接收20~30名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不仅使一些本科生能够直接参与国家“九五”攻关、“十五”攻关、“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而且所在科研团队的学术氛围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也起到了积极影响。几乎所有主讲教师均参与了教学改革,近3年共承担148项教改项目,其中国家级14项,省部级17项。
根据学校长远规划的实施,学校推进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的研究型教学,强调“以问题为纲”,而不是“以结论为纲”,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重“渔”而不只是“鱼”,重“林”而不只是“木”。学校注重教师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与提高,建立了主讲教师轮训机制,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在优势学科专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教授登上讲台,名师参与教学,创新型教学队伍梯队逐渐形成,同时也扩展了学生“学生四自主”即:选专业、选课程、选进程、选教师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