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文艺团体纷纷深入基层,送文化下乡,广大农村的文艺演出渐渐多了起来,但仍存在“上头热”、“下头冷”的两极失衡现象。省、地城市的演出活动往往接二连三,而乡村里则是一年内难以看上一、二台
时下农村缺乏文艺演出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受人才队伍、资金经费、场馆设施等因素影响。其一是专业文艺团体演出能力缺乏、伸延触角无力。就拿笔者所在的江西省崇义县来说,县里只有一支歌舞剧团,而全县有124个村,剧团在县城内演出任务一年达100多场,如要在乡村演出已不可能。其二是乡镇基层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在目前,乡村文艺人才极为缺乏,即使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在待遇不高或个人发展前景不好的境况下,这些能人也纷纷外流到发达地区谋职或从事经济产业。另外乡镇文化干部的作用发挥也严重欠缺,这些干部大多已挪作他用,忙于农村经济中心工作,无力于组织实施乡村文艺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乡村涌现出来“才艺秀才”,也因为没有“助长剂”而导致人才的浪费和流失。在资金的落实上,现行的乡镇财政体制,难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文化文艺方面开支,资金投入极为薄弱。另外,乡镇文化场馆等基础资源的拆除、流失,也相对阻碍了乡村文艺事业的发展建设。
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不力的问题,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在应对措施上,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在人财物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倾斜,要避免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建设的偏颇。二是要加强县乡文艺队伍网络建设。队伍网络建设既要加强县(市)文艺团体建设,又要通过县(市)文艺团体的传帮带,把乡村涌现出来的文艺能人挖掘培养起来,要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所的阵地作用,发展和建立乡村文艺宣传队伍,可以通过县、乡演员的互串,组织文艺节目下乡巡演。县(市)文艺团体要在加强自身素养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壮大文艺队伍来扩大覆盖面。跳出吃财政饭的模式,通过自身的“舒筋活血”,达到“强身健体”,从而创造出一支有利于文艺人才发展、文艺水准不断提高、实力全面增强的文艺网络队伍,从而不断适应农村文化文艺建设的迫切需要。三是文艺节目的形式内容要创新出新。文艺团体是最具优势的媒介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可以扎实地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的发展创新。乡村农民对文艺节目的吸纳性,取决于节目形式内容对农民的关联程度,为此,文艺演出既要上演吹拉弹唱的经典名篇,又要结合地方特色、群众口味,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产生活的节目,如小品、快板、山歌等形式,让基层群众深刻领会党和政府的发展决策、兴农政策,并演变为实际行动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