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江山之助

2006-01-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以撒 我有话说

据记载,隋代僧人智永,“闭门习书三十年,写得《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所退笔头五簏,埋作笔冢”。智永历来被视为勤学典范,尤其是心如古井的寺院生活,使他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沉浸在青灯黄

卷、晨钟暮鼓的事佛环境里。

古今确有一些书法家,适应于室内的寂寞生活,离不开邮票般大小的家园。书法本来就是寂寞之道,临摹古帖,遥追古人,都是独自在静谧中进行的。室内的苦练遂成美谈,似乎,书法学习就是室内的产物。

书法家艺术生活的另一方面,即乐于游山玩水。山水之乐同样是书法家的本性,“踌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是何等的心旷神怡。山水之乐洗去了书斋枯坐的寂寞,场景转换了,心境也为之一变。老子曾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山水间徜徉和在书斋中勤奋,感觉是不一样的。

字帖是前人智慧和技能的结晶,是学书者努力求索的目标。山水则无所言无所教,人在周游目览中“以悦为安”。王徽之称:“散怀山林,萧然忘羁”,山水美景洗去了杂念琐碎,使人进入其中,有回归天性的精神自由。像著名的竹林之游、兰亭修禊、西园雅集,文人都带有休闲交流的宽松。走出书斋,优哉游哉,一些佳作也在游山水间产生了。

山水无语,处处都有玄机,试探着书法家的性灵。譬如荷池萧然远俗之美,在书法家眼里,构成了清幽脱俗的韵味。书法家对于景物有着天生的喜爱。王羲之爱鹅,支道林爱鹤爱神骏,王徽之爱竹,都钟情于清洁高雅的审美性格之物,它们传递着鲜活的信息,足以引发书法家遐想神游,使人脱略形迹而重精神享受,联系到书法之理、之趣。

林语堂说:“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书法家正是通过游山玩水,留心景物的差异,联系到书法的形态或韵律。天地万物,品类繁盛,都从不同的方向开启了书法心灵的通道,获得书斋无法给予的生命体验。在外人看来,真是荒诞不经,但事实却一再证明着。怀素“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遂至妙绝”;文同“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黄庭坚“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许多书法家由山水游历而得笔法章法,得形态神韵,同时淘洗胸襟的沉闷芜杂,激荡生机。

通常视书斋苦读为首要,笔成冢墨成池成为向往,甚至以为游山玩水浪费光阴。宋人王正德《余师录》批评道:“学者居一室之内,守简策,胶旧闻,任独以决天下事,鲜有不谬者。”譬如智永为王羲之之孙,死守家法,不免拘泥狭隘。唐人李嗣真评智永书:“精熟过人,惜无奇态。”倘若智永书斋内旁搜远绍博涉诸家,书斋外情纵山川意驰草木,那么他的精神生活必定更加丰富多彩,笔下自有新气象。

当今书法家的游山玩水已非旧日情怀。借助交通工具,一日千里走马观花,难以在内心留下细致和深刻印象,再多美景也似过眼烟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