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二次创业”

2006-01-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凌翔 我有话说

二次创业,众多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探索和实践的大课题。昔日素有东部“硅谷”之称的青岛高新区也不例外。

采访王为达,不仅是因为他身兼青岛崂山区区长和青岛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等职务,更主要的是听说这位毕业于山东大学的文学硕士,在到青岛高新区工作的三年间,面对众多不利因素,领导和组织高新区大张旗鼓

地进行“二次创业”,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4年,这里实现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上缴税额分别达到181亿元、14.2亿美元、29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4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青岛市总量的40%,新建或改建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孵化场地面积从不足1万平米迅速扩大到15万平米,入孵科技创业企业达到200余家,实现了连年翻番。其产业区还新引进建设了36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使高新技术产业类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谈起青岛高新区取得的成绩,王为达说,靠“全面优化创新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二次创业”,是我们的整体思路。

王为达说,培育和壮大高科技特色产业是国家级高新区长足发展的“原动力”,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青岛高新区紧紧围绕电子通讯产业、海洋生物制药、软件和新材料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招商体制和机制,出台激励政策,建立严格的项目评估制度,完善项目引进、项目建设和企业服务三大工作体系,大力引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税收、高创汇和占地少的项目,新引进了泰科达液晶显示器、科达东芝电子等一批大项目,形成了创新型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还新引进了海信网络、中天科技、零点电子、清华紫光、爱立信浪潮、易科德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软件企业入区发展。海洋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的雏形也开始形成,新引进了加拿大爱德检测、百特生物、香港华迈士制药、3V医疗诊断制剂等20多个项目,企业总数达到54家。在新材料产业方面,新引进了海泰光电、金谷镁业、信莱粉末等一批亮点企业。这四大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97%。

抓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高新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王为达说,青岛高新区这几年新建或改建了创业大厦、软件大厦、高新创业园等孵化器8家,新增孵化场地10万平方米,全区孵化总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入孵科技创业企业200余家,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6亿元,创业服务中心2004年被评为优秀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建成了生物、软件专业孵化器公用技术平台,生物创业园“生物医用材料中试基地”列入了国家火炬计划资金支持项目,成为青岛市首个获得国家支持的孵化器公用技术平台项目;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合作开通了为软件企业服务的“三库四平台”。引进了法律、金融、税务、专利、管理咨询、产权交易等20余家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提高了专业化服务水平。两年来,青岛高新区内澳海生物、博新生物、中发激光、海泰光电等一大批科技中小型企业在高新区孵化成功,实现了快速发展,共轭亚油酸、肿瘤诊断试剂、多功能激光加工系统、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高新区产业化并发展壮大,实现了青岛高新区以引进为主向、引进与自主创新互动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也是青岛高新区在“二次创业”过程中探索实践的一大课题。王为达说,近两年来,他们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引导和桥梁纽带作用,一是全面推进校地、院地合作。制定出台了《青岛高新区加强校地合作工作意见》,与驻区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在人才培训、对外合作交流、共建创新创业载体、共享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构筑院校专家与社会各界交流平台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目前,校地合作共建的3处大学科技创业园已全面启动建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校地、院地合作的新路子。二是加大政策研究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科技资金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入孵企业发展的规定》、《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20多项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两年内区级财力投入科技资金5600万元,重点支持了海尔“家庭网络控制平台”、中科英泰“嵌入式税控信息终端”等高科技项目,成为高新区成立以来科技发展资金投入强度最大的时期。三是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近两年来青岛高新区先后争取国家“863”等各类国家级计划项目50余项,累计获得上级科技扶持资金5000万元,72项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各级科技奖励。另外,他们还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2003年―2004年,全区专利申报数量达到932件,累计专利申请量已达4300多件,授权已达1200多件,专利转化实施率达到30%以上。其中,青岛高新区孵化培育的地恩地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激光钻空定位系统”,在打败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的抗诉后获得美国专利,企业每年增加专利产品销售收入4亿元以上。

王为达说,园区集约开发和城市综合服务环境建设,也是青岛高新区进行“二次创业”主抓的两项工作。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他们一是向规划要空间。为提升土地利用率,组织实施了产业区控规修编,将整个高新区产业园区容积率由0.8-1.0调整为1.5,在产业区主要道路两侧规划建设多层工业厂房。二是向闲置土地要空间。综合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手段,引导企业、村集体等各类主体利用闲置或低效土地、房产用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建设高新技术创业基地。如利用民营家具企业闲置房产改建的高新创业园一期,新增创业孵化面积1万余平米,吸引了10多家科技企业,产出规模由原来的800万元提高到2亿元,单位面积产出提高10余倍。三是向高强度开发要空间。先后收回未开发项目用地290余亩,投资强度由此前的202万元/亩提高到307万元/亩,达产后预计每亩产出376万元,相当于每平方公里产出产值56亿元。他们加快发展为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启动了城市中心商务区建设,引进了中信万通证券、海协信托、数码科技中心等总投资30多亿元的20余个总部类及服务类大项目。开工建设了青岛大剧院、国际会展中心、青岛海洋极地等一大批公益设施和旅游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城市载体功能,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次创业’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的目标是进入一流国家级高新区行列!”――采访结束时,王为达这样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