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抢不激烈,却是校园里最特别的球队
●走下讲台,教授成为运动场上“灌篮高手”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
图为福建省首届高校教授篮球邀请赛开球仪式。
吴小英摄
师大“教授篮球队”带动高校健身热
2006年1月13日,周五。颜纯钧教授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提起桌边的一个背包走出了办公室。身边的同事们行色匆匆地往家里赶,颜教授却直奔另一个方向――学校综合体育馆,去完成他今天的另一件“功课”:与学校的教授篮球队一起打篮球。
现年57岁的颜教授是福建师大传播学院院长、文艺学博导,同时又是教授篮球队的9号,司职后卫。“个头不是‘特别’高,拼抢不是‘特别’激烈,但他们却是校园里最‘特别’的球队。”这是福建师大的师生们对教授篮球队的评价。“特别”有三:层次“高”,名誉领队是汪毅夫副省长,22名成员都是正教授,其中有8位博士生导师、9位学院院长;年龄“大”:最大的近60岁,最小的也是年已不惑,平均年龄52岁;训练“勤”,每天傍晚六七点钟,总可以在球场上看到他们的身影,雷打不动。
这支教授篮球队成立于1999年,当时只是福建师大几位爱打篮球的教授们的一个“临时组合”。后来影响渐广,成员日多。如今已成福建省各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久前,在福建师大举办了福建省首届高校教授篮球邀请赛,作为东道主的福建师大教授队力挫群雄,一举夺魁。教授们的那份兴奋与喜悦,完全可以与拿了学术大奖相媲美。这些年来,这支教授篮球队赛遍了省内高校,还打到省外,打出国门。2005年11月下旬,他们远征菲律宾,参加“全球华人篮球邀请赛”,并取得佳绩。
“我们这支教授篮球队,应该是全省高校中成立最早的教授级运动队,如今在省内乃至国内高校中也算是‘小有名气’了。”教授篮球队的教练、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陈瑞国教授自豪地对记者说。在他们的带动下,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教授篮球队。
据了解,目前在福建省的各大高校中,像教授篮球队这样由知识分子自发组织的群众性体育团体越来越多,高校内的“脑力劳动者”们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现象日益普遍。在福建师大,教授乒乓球队、教授游泳队等呈现人气鼎盛;在福州大学,教师网球队、青年教师足球队、登山协会等也是门庭若市,光是在2005年的该校全民健身月中,就有2000多名教师参加各种健身运动;在闽江学院,活跃着太极拳、飞标、体育舞蹈等多支队伍。
鱼和熊掌兼得只须观念一转
一位大学老教授说,以前,高校里同行们的体育健身活动可没有这么“火”过。据介绍,1999年,福建师大教授篮球队刚刚问世时,学者们还常常因拼凑不起一支完整的球队而苦恼。当时校园里有些人,对平常埋头做学问的教授们跑到球场上蹦蹦跳跳感到“新鲜得难以理解”。“在篮球场上,常常会引来一些异样的眼光。有一阵子,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跑错地方了。”篮球队的一位教授这样形容当时自己的心理“压力”。
“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对于这一点,高校与社会其实没什么两样。”福州大学的林文泰副教授说,“知识分子健身锻炼不是浪费时间,更不是不务正业。要使这个理念深入人心同样需要一点时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授篮球队这样的“先行者”就成了新观念的“引领者”,学者们正在告诉人们一个不一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教授们平常都呆在书斋、教室里,教学、科研的压力又大,每天在篮球场蹦跳一个小时,出一身汗,就像给身心充了一次电。颜纯钧教授是球队的“元老”,现在的他依然身形矫健,声如洪钟:“原来我身体不太好,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高,人称‘三高’。这几年在篮球队锻炼下来,情况得到了控制,不但身体棒了,精神状态也好了。”
福州大学的付贤智教授是我国光催化领域的知名学者,同时也是一位乒乓球爱好者。他创建了国内光催化高新技术领域唯一的研究所,主持了10多项国家及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正是在这位“大忙人”的研究所里,一张亮绿色的乒乓球桌很吸引大家的眼球。付教授和同事们总爱见缝插针,到这里来“练”上几局。这些年,研究所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付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也始终保持着健康愉悦的身心状态。很多人说,是这种“忙里偷闲”的方式产生了不错的“效应”。
高校里的这些“先行者”们用实践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学术奉献与快乐健康,应该是高校知识分子可以兼得的鱼和熊掌。如今,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已在高校里成为一股挡不住的“热潮”:教授篮球队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了,学者们自发组织的各种体育健身团队如雨后春笋,以前高校门可罗雀的教工体育馆里如今人声鼎沸、一席难求。学者们在体育场上的欢笑、呐喊声回荡在大学校园里,向人们诠释着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品质。
社会“推手”助小球队做大文章
“一种新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只有在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和有效支持下,才能成为‘主流’。”一位高校学者如是说。记者发现,在这股高校知识分子“健身热”中,来自各方面的支持鼓励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推手”。
2005年12月17日至19日,福建省首届高校教授篮球邀请赛在福建师大举行,省内9所本科高校派队参加。“专门针对高校教授的这么规范的篮球赛,在国内应该还是第一次。”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的陈国瑞教授说。“它更大的意义是在高校学者中倡导了一种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
在这届邀请赛上,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唐国忠和汪毅夫副省长亲自为球赛开球。“教授篮球队是高校里的新生事物,是有益于知识分子身心与学术的好事,作为领导就要大力支持。”汪毅夫副省长这样告诉记者。汪副省长本身就是福建师大的博导,与教授们有着天然的联系。“让每个知识分子快乐健康地工作,这个理念应该大力倡导。”他说。近年来,他亲自带领这支教授篮球队到厦门大学、仰恩大学等高校比赛,并经常给球队当“义务宣传员”,就是为了在高校知识分子中传递这个积极的理念。
福建省的各高校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学者们的健身运动。“高校的体育设施比较齐全,体育人才众多;同时这里知识分子又比较集中,组织起一项运动来往往可以‘一呼百应’。这些都是大学里开展知识分子健身体育活动的优势所在。”福建师大校长李建平教授说。他告诉记者,为推动这项工作,学校不但提供经费和场地支持,还积极为教授们创造比赛和训练条件。“一个多月前,学校组织教授篮球队到菲律宾参加比赛。球队22名成员,大多担任学院院长、学术带头人,让这么多学术中坚力量同时外出,对学校来说也是个很困难的决定。学校这次一路给开绿灯,就因为认定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值得我们这样去做。”
福州大学则在今年的学校党政工联席会议上,将每年的11月确定为学校的全民健身活动月,使多年来学校形成的这一传统得以固定下来。“为了让大家都行动起来,学校还推出了‘四个一工程’,即‘让每位教师有一个健身项目,每天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每两年有一次健康体检,每年有一次休假度假’。”福州大学工会主席林升华这样告诉记者。
闽江学院不但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加体育健身,还积极组织他们参与全国、省、市的各项体育活动。在今年举行的全国老干部“秋鹤杯”中国象棋比赛中,闽江学院荣获团体第一的好成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生存方式正在逐渐成为高校知识分子的“主流”。
记者点评
不可否认,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早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无法规避的一个问题。
有人说,今天的中年知识分子同时遭遇到两个致命的转型期:社会转型和身体转型。社会转型使他们焦虑,身体转型让他们多病。在我们的调查中进一步发现,知识分子在自我保健方面令人堪忧:他们大多数人在自我保健方面简单消极、意识淡漠、方法缺乏,对健康的投入甚微。在高校这个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体育锻炼缺乏氛围,不成气候: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多、次数不够、时间不足,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而知识分子所从事的脑力劳动,使其全身血液循环易变得缓慢,肌肉松弛无力,胃肠蠕动迟缓,代谢不畅,心肺功能减退,大脑组织供氧不足,易患神经衰弱、高血压、癌症及心脑血管等疾病。而理论研究表明:上述这些病症都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预防和治疗。
提高知识分子的健身锻炼意识,这其实不光是知识分子自己的事情,全社会都应为之鼓与呼,都应为之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早在四十多年前,当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提出这一口号时,不少人已经认识到了健康与工作良性互动的关系。而今天,教授篮球队等高校知识分子健身团体的出现,更是他们追求学术奉献与健康快乐交相辉映的具体体现。
链接
■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人70%属于亚健康人群,而其中的70%左右都是知识分子;而新华社一项研究表明,上海市有高级职称的中年知识分子中,大约75%的人属于亚健康人群;在近5年内,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有135位教授死亡,他们的平均年龄仅为5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