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是中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是中国创新资源、创新能力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人们的赞赏和肯定中,中关村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最前沿。
同时,质疑也与之相伴,中关村的创业者们用自己的创业实践,不断回答着各种质疑,不断在质疑中前进。
岁末年初,盘点这些质疑,记者发现,随着改革开放
中关村不断迎战质疑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关村凭借“电子一条街”打开知名度的时候,曾被有些人称为是“倒爷一条街”、“骗子一条街”。几年后,中关村人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联想的汉卡、四通的打印机、方正的激光照排……一项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一个个自主创新的品牌,中关村用事实回应了这些批评;
――当中关村突破“电子一条街”的范围,形成了一区七园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和空间布局,聚集了14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近3700亿元的时候,又有人认为她是没有自主创新的“商业城”,不是科技园。但也正是在此时期,中关村的企业先后获得9个科技进步一等奖,承接了占全国的25%国家“863”项目;占全国的36%“973”项目,在芯片、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迅速形成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今天仍有人对她提出怀疑,认为中关村的投资环境与全国其他园区一样,没有优势;认为中关村的竞争力不如其他科技开发区。但是,从易见易感的高清电视、手机、MP3、笔记本电脑,到不容易看见和摸着的各种软件、芯片等,在中关村都出现了自己的民族品牌。
为何会出现上述质疑?有学者认为:中关村作为中国知识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浓缩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诸项矛盾,因此中关村自然就应是学术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说,对中关村的质疑绝大多数是善意的,有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有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中制度创新的宏观问题,有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各种现象的思考,有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探索,也有对知识经济运行模式的思考,同时也有中关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反映。但探讨中关村不能离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不能脱离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否则,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难免盲人摸象。
正在成为“国家创新中心”
中关村是什么?从物态上看,是一个蕴涵着上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区域,但从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人们可以看到:
――中关村是党中央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两大战略实施的重要基地。
――中关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产物。中关村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几家到14000多家,都是中关村智力资源创新的重要载体。
――中关村是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和企业家、创业者构成的创业舞台。这里有北大、清华等39所大学培育的精英人才,有从世界各地归国创业的留学人才,也有从老国企转型的科技和商业人才。
正是在人们质疑中关村的创新能力的时候,中关村悄悄地向“国家创新中心”迈进。这里,虽然没有大工业基地,但蕴涵了中国高端的知识产权资源,并与国际资本紧密相连;这里,办公室创造产值、知识创造财富。人们评价中关村,发现她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现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不是出口加工区,而是中国人走出来的一条自主创新道路。北大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说:“过去,创新主要由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完成,过去,是先有技术再有产业。而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关村的企业创新能量已经很巨大,创新的形式也早已跳出了技术创新的单一范畴,由企业领衔来配置资源、主导研发的创新模式有望成为中关村的主要模式。”
汉王科技总裁刘迎建说,中关村这个地方很适合成为国家创新中心,有像中国科学院这样的科研背景,又坐拥北大清华等几十所高校的人才资源,天生就是创新之地。他认为创新要“熬”与“瘾”。因为消费者在消费一个产品的过程中,有五个级态:变化、不适应、适应、习惯、上瘾。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最关键的是这五个状态当中的两个状态:不适应和上瘾。不适应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熬”,熬是企业介入的机会;“上瘾”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的产品一定要设法让用户“上瘾”,上了瘾之后就有机会。
很多公司像汉王公司一样,做创新产品要经过“六问”,才能立项开发。第一问是新产品能不能解决用户的需求;第二问是新产品是不是公司的主业;第三问是有没有空间,空间大不大,是不是应该你做;第四问是是长线产品还是短线产品;第五问是有没有聚焦;第六问是能不能做到第一。
中关村最注重“创业环境”
中关村正在思考:这块区域,是投资环境更重要,还是创业环境更重要?
中关村管委会专职调研员赵慕兰认为,投资环境只是创业环境中的一环。中关村关注的是那些引领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项目与资本,所以,中关村所着力经营的是科研以及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环境。通过提升人才、科研以及产业化的能力,吸引相应的经济与技术的高端产业与高端项目,吸引相应的资本。她说:“今天,中关村要吸引投资,但不能把吸引投资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中关村要做的是让市场来配置要素,让政府、企业乃至全社会共同来营造创业环境。”
赵慕兰说,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竞争力评价指标应当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略有不同。对于高新区来说,不同的发展时期也有不同的客观标准,但不能忽视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五条带有共性的标准,即:“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贸易环境公平化”和“金融参数合理化”。在这五条共性的标准框架之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环境的好坏是决定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创业环境,是指在创业和壮大过程中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条件,通常由五大要素构成,即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关村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卫说,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使命是追赶和超越世界经济技术的发展潮流,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是看区域内的企业获得了多少投资,而更应注重企业成功实现融资的数额――即合理的金融参数;不仅要看实现了多少自主创新,而且要看实现多少高端资源的“中国创造”。在这些方面,中关村都有其独到价值。
戴卫说,创业需要资金,但有资金的环境未必就等于创业的好环境。他说:“我们是得承认,目前中关村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融资环境有待改善。”调查显示,中关村科技企业技术项目资金主要来自企业自身,60%以上企业是通过“自有资金”和“企业间拆借”进行项目研发,只有24.5%的企业得到金融市场对项目开发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环境还需要突破。“中关村有强大的吸引投资的能力,但是,中关村创业环境的改善,某种程度上说已经不是中关村能够依靠区域力量解决的,中关村当前要解决的是创业融资环境的问题而不是‘吸引投资’的问题。”
戴卫强调,中关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就是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们不排除制造业,但是不能用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否定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产业道路;我们不排斥招商引资,但是不能用招商引资作为评价中关村竞争力的标准;我们追求GDP,但是更注重GDP里所涵盖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