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新石器时代的先行者
――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史前遗址
|
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史前遗址烧火遗迹 |
发现的文化遗物包括打制石器、细石器、小型磨制石器、陶器、骨器、蚌器、赤铁矿颜料,以及数量较多的鹿、猪等动物骨骼(包括烧骨)和大型蚌壳等。打制石器主要有石片、石核、砍砸器、尖状器等,细石器有石核、石叶、雕刻器及数量较多的石屑等,磨制石器包括小型石斧及磨盘、磨棒、小型容器等。陶器均为夹砂陶,以夹粗砂的厚胎陶数量为多;器表颜色不均,以灰褐陶为多;多为素面,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等。可复原的器形为直壁平底盂形器。骨器有锥、鱼鳔、骨梗刀等,骨梗刀制作较精,发现时仍有细石片嵌在骨柄槽中。发现的赤铁矿颜料有的存在明显的研磨痕迹,还出土有研磨颜料的磨石。
本年度又发现一座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保存完好,系土坑竖穴墓,葬式为屈肢葬。在墓主人的头部发现一件随葬的磨光小型石斧,颈部及胸腹部发现有多枚穿孔小螺壳,应为佩挂的装饰品。2003年及2005年所发现的两座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不仅丰富了对东胡林人埋葬习俗的认识,也为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学依据。此外,本次发掘的另一重要收获是在遗址的下部堆积中发现了时代更早的烧火遗迹及打制石器等,为寻找时代更早的古人类及其文化遗存提供了重要线索。东胡林遗址的发现,也为进一步探讨华北地区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再现史前宗教祭祀场景
――湖南洪江市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
湖南洪江市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玉钺 |
遗址下部堆积的文化面貌较为独特,可命名为“高庙文化”。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是清理出一处距今7000年左右的大型祭祀场所,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现了牲祭坑、人祭坑、窖藏、祭祀时使用的房屋以及其他相关遗迹。新发现的白陶器及其他陶器上,装饰有刻划纹或戳印篦点纹组成的凤鸟、兽面、八角星象等图案,年代上限可早到距今7800年左右。这些图案构思精巧,令人称奇,为我国同时期考古遗存中所罕见。遗址上部的堆积中发现了20多座房址,均为立柱的木构地面建筑。出土墓葬30多座,包括瓮棺葬、单人屈肢葬和多人合葬,有一座为四人合葬。其中,最重要的是两座夫妻并穴合葬墓。上部堆积出土有大量陶器和石、骨质工具,遗存的年代跨度约为距今6300―5300年。
在高庙遗址上、下部堆积中,均出土有大量淡水螺、贝壳,以及鹿、猪、麂、牛、熊、象、犀牛等数十种动物遗骸,下部堆积中还发现了貘;出土的生产工具皆以打制的砍斫器和石片石器为主。这些表明当时人类获得食物的主要方式是渔猎和采集为主的攫取式经济。所出的部分猪牙经鉴定属驯养的家猪,说明已出现了动物驯养业。这些丰富的动物遗存,是研究古代先民的食物结构、畜牧业起源,以及当时生态环境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黄土地下新发现的古国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葬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葬墓室 |
其中有一组夫妻异穴并排合葬墓,墓葬规模较大,随葬品丰富。这两座墓的墓口距现地表深1.8米,均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室在东,墓道在西,基本上处于一条直线上,方向为272度。一座墓葬墓坑的二层台上放置有一辆车。墓中葬具为一椁二棺。墓主人头向西,仰身直肢,双手交叠放在小腹上。在外棺东端的棺椁之间发现3个殉人,以苇席包裹。随葬品主要有青铜礼器、车马器和陶器、漆木器、玉器等。此墓非常重要的发现是“荒帷”,总面积达10平方米左右。荒帷整体为红色丝织品,表面有非常精美的刺绣图案,图案主题是凤鸟;另外一座墓中放置一椁两棺。椁盖板上西部放置有一辆车。墓主人头向西,为俯身直肢葬。在棺椁之间发现4个殉人。随葬品主要包括青铜礼器、车马器和玉器等。这两座墓葬中的出土器物,与时代属西周中期的晋侯墓地所出随葬品的组合及形制比较接近,可以推定其时代应为西周中期,约相当于穆王后期。所出铜器上分别有铭文“伯□作宝鼎……其万年用永”、“伯乍毕姬宝旅鼎”,应当是“伯”自作器和“伯”为夫人作器。据此推测,墓主为伯及其夫人,这是一处“国”墓地。在地处晋文化中心区的晋南新发现了一个“国”,这对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晋文化和晋国历史乃至西周历史,都是极其重要的新资料。
破解江南古代文化的谜团
――江苏句容、金坛市周代土墩墓
|
江苏句容周岗出土的原始青瓷瓿 |
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土墩墓以来,由于各地发现的土墩结构异常复杂,对其文化性质争议不断,成为长期以来困扰学术界的谜团。此次发掘使江南土墩墓自发现以来,首次以其明确、详实、可靠的田野考古学资料确立了它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对研究商周时期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的关系、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进程等重大课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推动江南土墩墓的保护提供了最新的科学依据。
昆仑山深处古代先民的乐土
――新疆于田县流水青铜时代墓地
新疆于田县流水青铜时代墓地出土的刻划纹陶罐 |
流水墓地是首次在昆仑山北麓发现的青铜时代墓葬,也是迄今在昆仑山北麓地区所发现年代最早的古代文化。这种在新疆首次发现的以陶器刻划纹为代表的文化类型,与西藏、甘青地区的某些古代文化有相似之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出土的铜或金质耳环的样式与西伯利亚地区早斯基泰文化中的耳环样式极为相似。流水墓的的考古发现为探讨当时昆仑山北麓地区古代居民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科学资料,尤其是能够系统地提供研究克里雅河上游古代文化的准确材料。对出土人骨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3000年前昆仑山北部地区的种族混杂程度已经很高。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在墓地中均占有一定比例,蒙古人亚种(西藏人)的发现则说明当时青藏高原南北的文化交流已经明显存在。
另外,在墓地之下的地层堆积中,还发现了较厚的炭灰层,为大面积古代生活用火遗迹,碳十四测年为距今4400年。说明这是一处古代人类活动持续时间相当长的重要遗址,对探索昆仑山地区早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开启大唐盛世的历史之门
――西安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遗址
|
西安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全景 |
发掘结果表明,丹凤门属于古代城门中最高等级的五门道制。残存门址由墩台、门道、隔墙、马道、城墙等部分组成,均为夯土结构,破坏比较严重。整个墩台东西长75米、南北宽33米(包括护基和散水),基本为正南北向。门道的地面较平整,其中部偏南处稍高,尚可见到部分木门限的痕迹和残存的石门贴。门道两侧的夯土墙下有南北向排列的长方形柱坑,个别柱坑内保存有未移动的石础,其中心有长方形的卯眼。城门墩台的东、西两侧为宽9米的城墙,紧贴着城墙北侧发现宽3.2米、长54米的马道。发掘时在门道地面、隔墙上多发现有火烧痕迹,堆积中还出土了许多烧流的砖瓦结块,表明丹凤门可能毁于唐代晚期的一场大火。
门址堆积中出土的遗物多为长方形砖,另外还有筒瓦、板瓦、莲花纹瓦当、琉璃瓦、鸱尾、铁泡钉、白瓷片等。其中,带文字款的砖瓦、带“官”字款的白瓷碗以及琉璃瓦等最为精美。
此次发掘基本上搞清楚了丹凤门的形制,与文献记载的五门道相符合。该遗址中发现的墩台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城门考古之最。丹凤门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为唐大明宫遗址的整体保护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也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