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郑州歌舞剧院体制创新实现多赢

2006-01-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袁瑞清 我有话说

这是国内文艺界少见的现象――

由郑州歌舞剧院与其他3家企业合资的河南省首家股份制文化产业公司――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就与具有雄厚资本和品牌优势的国际化大公司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签订协议:郑州歌舞剧院的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将赴美国演出两年,演出收入达800万美元,而这家剧院从组

建到编剧排演,仅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为此,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专程调研后指出:“《风中少林》的实践再一次说明,演艺团体只要坚持体制创新,艺术创新,以体制创新带动艺术创新,不仅能获得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能创造杰出的艺术成就。”

一场应运而生的变革

坐落在中原腹地的河南省会郑州,是一座历经了3600余年风雨沧桑的古都,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都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如何让传统的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个难题同样困扰着郑州。

困则图强。组建郑州历史上第一家歌剧院,便是市委市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之一。对此,去年3月组建的郑州歌舞剧院成立伊始,就决心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实行投资主体股份制、市场运营项目制、创作人员委约制、主要演员签约制、演职人员聘用制的运作方法,并以剧目作为无形资产寻找合作伙伴。

这一系列改革都得到了郑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是在政策、资金上,市委书记李克还亲自担任了《风中少林》的艺术总监。市长王文超说,“对郑州艺术团体的改革,实行一团一策,对歌舞剧院给予重点倾斜扶持。市委、市政府连续3年每年向郑州歌舞剧院投入1000万元,用于固定资产、艺术原创和人才的引进培养”。

于是,郑州歌舞剧院年轻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一系列惊人之举:

半年时间内,从全国11个省3000多人中,精选出55名演员,组织推出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

与省内三家大企业合资成立了河南省第一家股份制文化产业公司――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决定采取公司化运作,将《风中少林》推向世界。

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的成立,使郑州歌舞剧院站在了河南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最前锋。正如徐光春书记所评价:此举意味着郑州歌舞剧院摆脱了原来完全由国家养着、政府负责的管理体制,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一次精益求精的创新

在郑州的历史文化品牌中,少林文化无疑最具影响力。郑州歌舞剧院的第一台剧目,就是利用少林文化这一世人皆知、既面向艺术又面向大众的独特文化形式作为载体带动剧院发展,走上了一条以剧目生产带动剧院建设的创新之路。

“创作生产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是我们多年来的梦想和追求。”谈及《风中少林》的创作初衷,郑州市文化局局长、同时兼任歌舞剧院院长还是该剧艺术总监的齐岸青认为,这是一部洋溢着地域特色的大型原创舞剧,能更有效地提升河南的文化层次,展现中原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2004年10月,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在“世界首届传统武术节”期间首度亮相便深深打动了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尽管首演获得了成功,但剧组并没有“马放南山”,而是淡出公众视野,回到训练中心,潜心回炉淬火,准备下一轮冲刺。剧院还邀请知名专家来郑对该剧的成功和不足进行讨论,不断对舞剧进行修改、完善。今年5月,《风中少林》在河南省人民会堂连演12场,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6月又在北京演出,获得较大成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被专家誉为难得的艺术精品。11月22日,《风中少林》荣获我国舞蹈艺术界的最高奖项――荷花奖金奖。

当然,《风中少林》对于河南文化产业来说,其意义不仅仅是它在艺术上的造诣,更在于它在商业运作上的成功,它成了河南第一部真正走上市场的舞剧。

成立之初,郑州歌舞剧院便积极创新运营机制,策划媒体、企业、观众形成三维互动,实施项目运作和区域代理,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公司借助媒介的广告资源投入及舞剧所具有的商业元素,将剧场设置、宣传品印刷等打包给销售企业;媒介则以广告作为资本投入,把观众对剧目的关注,转化为收视率与发行量的提升。为此,《风中少林》首场演出便赢得了8家房地产、商业企业100多万元的票房外收入,并与12个省市签订了巡回出演意向。目前,《风中少林》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08年,由于许多国家的同时邀请,目前剧院正在全力打造第二套人马,同时演出。

一片释放能量的天空

“在这里,我能做到最棒”,年纪轻轻的演员王洋对剧院的培养机制很满意,“这是一个能够自由发挥才能的广阔舞台。”

2004年3月,王洋辞去工作考入了刚刚创立的郑州歌舞剧院。由于剧院实行的是竞争机制,“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规则让他丝毫不敢懈怠,全身心投入到了艺术创作当中,“除了正常的排练外,我们每天还要进行几个小时的基础课学习”。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刚进剧院时和其他人并没多大区别的王洋很快在业务上突显了出来,并担任了《风中少林》主角“鬼眼独”的扮演者。

如果是在传统体制下的剧团里,一个没有资历的普通演员担任主演几乎不可能。“我们就是要给他们最佳的培养模式,即使是一个刚刚毕业的演员,只要有能力,就可以直接登台表演”,郑州歌舞剧院副院长孙朝辉对此深有感触。他以前在东北一家老牌歌舞团担任舞蹈队长,长期的大锅饭让大家失去了创造力和激情,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最可怕的。郑舞给了他一个全新的感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一年一次考核,末位淘汰,一切按照市场化来运作,他觉得自己真正找到了一片施展才华的天空。正因为此,孙朝辉每次到外边剧团“挖人”都显得底气十足,“先去看看,如果不满意了你就回来,来回车费我给你报销”,只要来看的,就几乎没有再回去。

释放了激情和动力的艺术家们,使《风中少林》成了郑州的一张文化名片,而郑州歌舞剧院的成功改制,也给河南乃至全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蓝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