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

2006-01-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翼 我有话说

 

辉煌"十五"

2005年1月,40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从西部一路东进,将西部大开发的喜人脉动传往东部率先现代化的前沿;2005年8月,1100多公里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从北向南,一路翻山越岭,贯通世界屋脊――表现出宏大历史气势与时代精神的这两组镜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推进的生动实践;是中国促进区域协调的生动实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从“十五”前期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到“十五”末期的振兴东北战略等重大区域经济战略,将中国推进到新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西部大开发:唤醒沉睡的国土

西部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3,幅员辽阔,地广人稀,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

由于种种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吹响了西部大发展的号角。

超过千亿元的巨额资金投向西部,促进协调发展的希望投向西部。

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交通干线等一批关系西部地区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相继建设,为西部腾飞铺设了跑道。

据权威部门提供的消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投资和经济加快增长,城乡面貌出现新气象。西部地区与全国各地经济增长速度差距有所缩小。随着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时期,西部越来越显现出巨大魅力。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东部和中部企业加盟。

东北振兴:打响新的辽沈战役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目前,东北原油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二,木材产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汽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造船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1990年以来,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步伐相对仍较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扩大。

振兴东北,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发展,这是新一届党中央在对中国国情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根据党中央的部署:2004年,国家率先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实行全面免征农业税政策,扩大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补贴范围和规模。2004年中央财政对东北三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达115.9亿元,2005年达122.5亿元。2005年辽宁也实行全面免征农业税政策,为农民减负5.7亿元。

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的支持力度。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两年来,国家在东北三省全面推开了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加大了对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的支持力度。同时,落实财税政策,加大对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工作的支持力度。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使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效益不断提高。

截止到2005年9月,黑龙江省有96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另有117户正在积极实施;吉林省加快对816户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已经有696户基本完成改制,120户进入改制操作程序,近33万职工转换了劳动关系或者得到了妥善安置;辽宁省对586户国有企业进行改革,102户国企实施了关闭破产,国有中小企业累计改制面近80%。两年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开局良好。

编辑点评:区域协调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十五”前期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十五”末期的振兴东北战略,是党中央“十五”期间提出并实施的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进一步提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标志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已经全面形成。党中央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经济战略决策,可谓高瞻远瞩、相辅相成、顺应潮流、鼓舞人心,必将推动古老的中国步入全面发展的更加广阔的时代大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