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月恩退休前是庐江县文化馆副馆长、党支部书记。1996年退休后,牵头组建了一个能够写农民、演农民,为农村义务演出的艺术团。
拉起一套能够常年到农村义务演出的班子,陶月恩面对着一个个在常人眼里难以克服的困难。没有人员,陶月恩说动了7位业余文艺骨干,自己作曲、导演、做演员;没有器材和服装,陶月恩和团员们从两把二胡起家,缺什么就从自己家带什么;没有经费,团员们就费用自理,无偿奉献,陶月恩则自掏腰包垫付通讯费、交通费;没有场地,小节目排练就在陶月恩家,从厨房上场、卧室下场,乐队则在书房里,舞蹈等大型节目就在人家单位院子里、楼顶上,实在没有办法,半夜三更到马路上练。
一台节目终于能够演出了。当陶月恩和艺术团到农村演出时,群众的欢迎程度使他们感受到深深的震撼:地处偏僻山区的砖桥乡天桥村,因交通不便,当地村民已有26年没看过戏了。艺术团来的那天,村民们在村口自发地排了两华里长的欢迎队伍,看戏的群众把破旧的礼堂内外围得水泄不通。演出结束后,村民们一面感谢,一面连声询问:“什么时候再来?”
农民群众对文化演出的欢迎和渴望,坚定了陶月恩坚持义务送戏下乡的信念。但长期坚持义务送戏下乡,光是靠大家苦熬苦干、自掏腰包肯定不行,陶月恩动起了创新运行机制的念头。用人上,艺术团实行自然淘汰,怕苦怕累的不适应的退出;管理上,平时只有团委会的几个同志在忙碌,一旦有了演出任务,各路人马可以立即集中;经费来源上,艺术团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策划、编排各类礼仪庆典以及企业文化、专题演出等活动时,适当收取服务费。
“聚集骨干、面向基层、立足民办、市场运作”的崭新机制,使陶月恩和他的艺术团初步进入了良性循环。近几年,艺术团年演出创收达到10多万元,音响、灯光、道具、大幕、道具箱等器材设备已经一应俱全,仅演出服装就添置了300多件(套);艺术团的固定人员已有40多人,其中的11名下岗职工每月可领到300元生活费,演员们下乡演出还能得到一定的补贴。
“老陶他们要来演出了!”陶月恩和庐江县艺术团走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给106个行政村的群众送去了欢声笑语。同时,庐江县委宣传部想方设法为艺术团解决了场地问题;安徽省委宣传部破例奖励了艺术团一辆中巴车;陶月恩还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