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已成为时下我国众多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最近江苏一家制药厂遇到这样一件怪事:该厂科研部门花费多年心血自主研制出一种新药
江苏这家药厂的经历只是一个缩影,许多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也遭遇过或正面临这样的尴尬。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虽然具有了自主创新意识并开展了一些创新活动,但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够,还没有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主体,在很多方面还有所“短”。当“建立创新型国家”被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时,人们不禁要问:对自主创新,我们应如何实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处于发展阶段的自主创新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创新萌芽”需要重视和保护
“当我们刚推出产品的时候,他们说我们的东西不成熟;当我们的东西逐渐完善的时候,他们又说国外公司已免费提供同样产品。从头到尾,我们自主创新的产品都很难获得应用的机会。”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一位自主创新型企业负责人的话发人深省。
的确,在很多领域,我国自主创新的技术和国际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如果我们的企业一味地只认“国际最先进”而不采用本国的技术,就会致使国内暂时落后的技术无法进入市场而得不到应有的培育,我们的技术也就永远落后于人。
记者就此现象专门采访了南京的几家公司。江苏软件园一家软件公司的“遭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公司前不久自主研发了一种软件,性能大大优于同类进口软件。可是当它试图进入一直被进口软件垄断的当地市场时,却受到了用户的否定,原因是廉价的盗版率先占据了市场。“国家一直强调企业自主创新,可是,为什么我们自己创新的技术进入市场却这么难呢?我们的技术急需保护啊!”这家软件企业的老总向记者呼吁道。
小到这样遍地开花的中小型企业,大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重点扶持产业,都曾面临类似的“困境”。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进行核电发电的研究,目前已实现了由30万千瓦原型堆到60万千瓦商用堆的跨越,为自主设计、建造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打下了基础。但是我国现在修建核电站时,该技术却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因为国外有90万、100万千瓦的更好的机组,中国过去的所有此类研究,将有可能被全部抛弃在一边。“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含金量低,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还有所‘短’,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我们本国的企业都看不上而去购买国外的,我们自主创新的产品何时才能在国际上冲锋陷阵呢?当自主创新遭遇市场经济的竞争时,怎样保护那些暂时有所‘短’的‘创新萌芽’,成了推动自主创新的首要问题。”南京大学一位经济学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地提出了对“创新萌芽”的重视和保护。“过去有一句口号是:‘我们绝不保护落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与世界接轨后,我们不能再这样一概而论。创新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落后而将一些自主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自主创新上暂时的落后,我们都应该保护。”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
在经济学领域曾流行过这样一种说法:“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这种观点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是符合国情的。但是,时过境迁,一味地“租船”不但会养成依赖心理,而且会受制于人,自己“造船”迫在眉睫。
说起自主创新,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们自主创新的起点低,研究出来的技术拿到国际上一比才发现有差距,这是正常的。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对这些创新进行保护,要给予各项优惠让这些自主创新的技术慢慢进入市场,有了一定的收益,才会有更多资金的投入进行研发改进,这样创新的技术才会成长壮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通过引进技术提高起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说到此,顾校长特意提到了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韩国。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韩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对科学技术实行“拿来主义”,大量的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进行模仿、消化和吸收。此后的30多年间,韩国用于购买国外技术的开销达239.8亿美元。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韩国的科技政策由引进模仿逐步转向创新和自主开发,高新技术崭露头角,精密电子、新材料、半导体等高科技项目起步并获得高速发展。如今,韩国的半导体、石油化工、造船、汽车等产业均居世界前列。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当时由引进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对我国的自主创新,曾有专家指出:某些方面的技术,我国和韩国是同时起步、同时从国外引进的,但是几年后,韩国的技术已经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而我们还在继续源源不断地引进,原地踏步。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上。据记者了解:韩国引进技术之初就提出一条明确的政策,即技术只能引进一次,同时他们对科技经费进行调整,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费用比例是1:5,也就是说韩国花1元钱引进的技术要用5元钱进行研究和开发。而中国目前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例是1:0.08,大量的资金用在引进上,却没有用于引进后的消化和吸收。
显然,怎样为我所用,取人长、补己短,提高自主创新平台,已成为提高创新能力的又一个关节点。
变“会读书的人”为“会创造的人”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面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人们开始从各方面寻找原因:功利思想对科学精神的侵蚀、科学研究的行政化操作、科技体制的束缚……在众多原因中,人们一致认为我们的孩子缺乏创造性思维是最为关键的一条。
“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把‘会读书的人’变为‘会创造的人’。”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告诉记者,“我们的社会要形成一种宽容失败的氛围,不以成败论英雄,鼓励创造,大力提倡‘冒险精神’。如果对创新过程的每一步过分苛求,就容易压抑甚至扼杀创新精神。”
而如今的教育体制却造成了人才的“千人一面”,缺乏创造力。西方一家著名软件公司的在华机构招聘员工,在上海交大设点时有800多人应聘,最后只录取一人;在西安交大,2000多人报名,也只录用一人。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大学生太相像了,缺乏个性。“如果连年轻人都不敢标新立异,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创新从何谈起?”洪银兴这样感慨。而这样的年轻人却大都是从小“会学习”的孩子。
勿庸置疑,我们的孩子很会学习,每年那么多个学科的奥赛奖牌就可以证明。但是,我们的孩子并不擅长创造。自近代以来,在影响人类社会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中,难得看见中国人的身影,中国本土也从来没有出现过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的产业核心技术一直受制于人。就制造业来说,目前,我国拥有3.5亿部手机,但芯片的核心技术却掌握在别人手中;汽车发展35年了,但在国内满地跑的都是国外的品牌;我国一年生产6000万台DVD播放机,但是在该种产品的200多项专利中,我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有20多项,外资品牌获得高额利润,而我们得到的只是少量的加工费。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的问题在医药领域尤为凸显。我国是药品消费大国,但是目前我国仿制药生产占了全部药品生产的97%,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还不到销售收入的1%,远远低于跨国制药企业。
孩子创造力的缺失与我国教育的重心偏向于应试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巨大的竞争压力使得孩子必须上好大学,为了上好大学就要上好高中,要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而这又要求孩子上好小学。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短”处所在。“激烈的竞争往往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很多孩子3岁的时候开始做算术题、背唐诗,上了小学以后的各类考试让他们只知道求一个正确答案,就连最能发挥想象力的作文课也有固定模式‘照葫芦画瓢’。本来是快乐的学习、玩耍,却变成了许多孩子痛苦记忆的开始,创造力更是无从谈起。”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育专家对于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扼杀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现状扼腕痛惜。
链接
■1月9日全国科技大会于北京召开。此次科技大会的主题是推进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在大会上,胡锦涛指出,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达105万人年,分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独具的最大优势。但与此同时,支撑这种高速增长的条件,有不少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国必须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
■全国科技大会上,高校代表在讨论中表示,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优先。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