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子故地孝义村考

2006-01-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宗云 郭永远 我有话说

老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楚国,确切地说是“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人。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可能生于公元前571年,比孔子大20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据《史记》记载:老子在青年时代就做上了东周王朝掌管典籍的管吏。中年时代由于受东周王朝权贵们的迫害,一度避难于鲁

国,四十多岁以后,周王朝又将他召回,仍任掌管典籍之职。后来,周景王死后,周室发生大内战,周景王之子在与悼王、敬王争夺王位中失败,便“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据《史记》说:老聃“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莫知其所终”。也许客死于秦地了。

从《史记》中可以看到:老子见周王朝日趋衰败,只好离开故土出关,路上碰到关令尹喜,关令尹喜见老子有遁世之意,便让他为自己著书立说。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即《老子》一书。

另据《高士传》等书载及后人考证,老子一度避难于鲁国时,携全家老小,在人烟稀少的蒙山之阳(现在的山东省平邑县柏林镇孝义村)安家落户,“垦山播种”,“打柴狩猎”过着安静的日子。为防王室追寻,化名为老莱子。孝义西去二里许有座遇圣桥,据说是老莱子外出打柴时恰与登蒙山(古称东山)的孔子在此相遇。现“遇圣桥”及“遇圣门”牌坊额石联尚存。明代诗人王雅量在《登蒙山绝顶》诗中写到:

大观擅东鲁,一径薄青天。

绝顶红轮耀,中腰白雾昏。

泰山堪伯仲,诸阜尽儿孙。

不受秦封辱,老莱遗迹存。

另有一块,乾隆壬戌涂月(1742年12月)黔南仙山夏谟允题“路礼门”牌坊额石联。表明老子在此巧遇孔子,以及迎接圣驾时曾在路上行礼。

老子因周王朝典籍南迁失去职位,不得不离开周王朝西出函谷关流落到秦国,但并未客死于秦地。而是又辗转回到鲁国故地隐居,在此侍奉父母安度晚年,老子对其父母百般孝顺,一天到晚总是守在父母身边,茶饭伺候,无微不至。老子70岁那年,他的父母都已90岁高龄。每天,两位老人坐在堂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事便默默发呆。老子想,怎样才能让二老双亲每天都高高兴兴的度过晚年呢?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找来妻子的一件五色彩衣穿在身上,学着小孩的动作在父母面前又跳、又扭、又唱,两位老人还是高兴不起来。这时老子又想起来一个新法子,借给父母提茶倒水之际故意跌倒,把水洒泼了一地,然后顺势在泥水里一边打滚,一边用手捏着鼻子学婴儿的哇哇啼哭声。两位老人见年过古稀的儿子如此“撒娇”、“出洋相”,便忍不住笑出声来。当时老人的高兴劲就甭提了,此情此景,清代诗人杨仪廷在《咏怀古迹・老莱居》中写到:

垦山播种蒿为室,莱子当年早息机。

道路几千甘避地,年华七十尚斑衣。

居邻孔氏心应惬,驾税楚王愿已违。

宅里至今传孝义,蒙山治水仰清晖。

后来,老子只要见父母不高兴,便马上趴在地上翻打滚,用手捏着鼻子学阵子婴儿啼哭让父母高兴起来。

相传,老子的父母病故时,他仍然是用打滚啼哭的方式送殡安葬,表达悼念之情。因此,老子成了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孝子。孔子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楚成王也不远万里从江南赶来,向老子请教治国理政之法,并让他回楚国做官,他最终拒绝了,并对楚王说:“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

现在,山东省平邑县柏林镇孝义村,就是因老子在此行孝而得名的。为纪念老子村中曾立“善孝”碑一通。

老子博学多才,道德高尚,著书十五卷,可惜多已失传,现仅存《道德经》一书。《道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分道经和德经两篇,而出土的马王堆帛书《老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因此,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故地遗迹考证,老子避难在鲁国的栖身之所,以及后来的隐居之处都是孝义村,老莱子即老子。老子的大半生都在孝义村度过,孝义村应是老子故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