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更新理念,创新机制,拓展素质教育新途径

2006-01-2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多年来,我校针对理工科大学的鲜明特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确立了“组织健全、制度规范、全员参与、条件保障、注重创新、突出特色”的方针,坚持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为主要内容,探索出了“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精神的应
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改革教育教学、构建创新教育体系为关键,以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文化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为重点,以加大投入创造有利条件为保障,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的思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做到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并行不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建章立制,加强了文化素质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1999年,成立了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由校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参加,领导、指导、协调、组织文化素质教育活动;2000年,又成立了大学生科技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大学生科技活动组织协调、制定有关政策。相继颁布了《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对学生加强创新教育的规定》、《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配套实施了相关的政策保障措施,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二、以人为本,创建了文理渗透、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

从1989年开始,我校在全校实行了校级任选课学分制度,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修满12个学分的校级任选课;在这12个学分中,文科和艺术类学生必须修满5个学分的自然科学类课程,理工科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分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自1996年起,学校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为校级必修课,并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要求高考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一律必修;自2000年起,在全校开设《科学思维方法》必修课程,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培养;自2002级起,构建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新计划的最大特点是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部分,“第一课堂”(含实践教学环节)在院级任选课中设置了多个专业选课模块,供学生选择。“第二课堂”由各种课外科技活动、竞赛活动组成,特别是增加了“第二课堂成绩的奖励学分”,同时,学校还开辟了7个“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和1个“大学生人文科技活动基地”,构建起学校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从2004级起,率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试行以选课制和弹性学制为基本特征的完全学分制;学校每学期开设《中外文化名著导读》、《西方哲学名家简介》、《唐诗宋词鉴赏》、《音乐欣赏》等200多门校级任选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全员参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我校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视为提高办学水平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举办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不断增强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1999年以来,以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不同系列的讲座在校园内蓬勃开展起来,截止2005年10月,开设人文科学讲座560余场,自然科学讲座750余场;与陕西省文史馆联合在我校设立的“古都大讲坛”现已成功举办21期,成为陕西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要的文化品牌,先后有杨叔子、张岂之、陈忠实、张锦秋、贾平凹、肖云儒等国内知名专家莅临讲学;研究生会主办的“澄辉论坛”、人文学院主办的“模拟法庭”和各学院积极举办的教授学术报告会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举办校园文化体育艺术节,开展新年音乐会、舞蹈大赛、歌手大赛、诗歌朗诵会、女子才艺大赛、演讲赛、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校园文化品味。

二是组织文化素质教育硬件建设,以提高校园人文品位与格调。先后树立了毕升、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鲁迅、李仪祉等文化名人塑像;校园随处可见的是体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彰显民族精神和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路牌。

三是创建了“以美育人”新模式。整合相关资源,组建了艺术学院。同时以人文教育为根基,艺术教育为重点,第二课堂为舞台,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审美教育,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以美促智,《美术鉴赏》、《素描》、《艺术设计》、《摄影艺术》、《音乐欣赏》等课程成为学生欢迎的提升艺术素养的途径;高雅音乐会、文化艺术节、书画摄影展等集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身,成为校园中最有特色、最富活力的活动。

四是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已经形成了以“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三大赛事为龙头,以大学生科技展赛、软件设计大赛、物理实验技能竞赛、高等数学竞赛、计算机应用技能竞赛等10余项赛事为延伸的创新竞赛体系。2003年以来有21537人次参加了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建立了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开放各类实验室和网络中心,大力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性社团建设,成立了校、院学术型学生社团35个,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我校还对重大项目进行立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影响空前。自1992年起创办大学生科技节,到2005年,共举办了14届,参加人数数十万人次,参加学生达60%。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视觉形象设计大赛、大学生网页设计大赛、“我与科技”征文大赛、创意大赛等为内容的科技节,已成为大学生展示人文、科技才华、相互交流提高的一项品牌性学生科技活动。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学校积极发挥校园网络的正面引导作用,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建立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研究中心网站”和以“求实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辅服务为主的红色思想教育网站以及一批学生工作网站,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使网络真正成为沟通师生的桥梁的科技创新的平台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四、修德敬业,促进了丰富多样的教职工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展开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高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为目标,我校经常组织一些教职工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组织师德标兵评比、教书育人经验交流、师德征文大赛、爱岗敬业演讲比赛、师德标兵报告及编写群英谱等系列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聘请校外名家来校为教师作学术报告;组织教师讲课比赛、教案评比、书法竞赛、摄影大赛、舞蹈大赛、歌咏比赛、英语演讲比赛以及体育比赛等,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更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文化素质。

五、走出校园,拓展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地

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每年我校都要组织大二的学生返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返乡走农户、下企业,亲身体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变化,直观了解我国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从2000年起,每年组织350余人组成的社会实践团赴延安访贫问苦。2003年在延安高桥乡建立教育基地,先后支持当地51名贫困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另外我校还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相结合,坚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再到实践中去体验创新成果,因此,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科技成果。《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城市农民工问题》荣获全国第九届“挑战杯”一等奖;《渭河流域农村水利问题调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获陕西省第五届“挑战杯”特等奖;、《陕南文化旅游资源调研与发展论证》两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获陕西省第五届“挑战杯”一等奖。学校先后10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