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记者叩响了金开诚先生在九三学社办公室的门。
在与金老聊天的过程中,记者发现,金老总爱把话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些结合自然且又巧妙,使人不禁暗自称奇。
比如,当聊起十六届
聊到这儿,金老若有所思地说道,他时常感到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深沉的智慧,是一种“智能型文化”。把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精华发掘出来,通过诠释,古为今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而且还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并在构建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金老进一步解释说,中华传统文化以一个“和”字为核心。“和”即“和谐”。传统文化中的其它重要思想都与这个核心相联系。例如:“阴阳五行”思想为“和”文化提供了哲学根据;“天人统一”思想论证了人和大自然必须协调共处;“修身克己”思想强调个体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才能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和谐”是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美好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人们将这一美好夙愿付诸实践的大好机会。
不仅如此,金老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还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纽带作用。在金老看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几千年的心血结晶,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民族智慧和无可限量的创造才能。它深深植根于全世界华夏后裔的心灵之中,是一条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可把全世界华人华裔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这条精神纽带曾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团结凝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经磨历劫,却是百世长存。今天,这条精神纽带同样可为实现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继续发挥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金老笑说,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副主席的身份,为他将这一想法加以检验助了一臂之力。2004年,当他在政协常委会上发言,将这一思想与大家进行交流时,引得与会委员们的强烈反响和共鸣。
受到鼓舞的金老,又在当年的10月20日至22日,积极促成了由九三学社中央和中华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茗谈中华传统文化”座谈会在北京香山顺利举行。来自祖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的华人学者共50多人出席了座谈会。
金老为座谈会题词:“百脉通流炎黄血,未曾相识已相亲”。与会者边品祖国名茶,边观香山红叶,边谈中华文化。在轻松的氛围中谈笑风生,交流情况,传布信息。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内外传承发展的现状,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如何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如何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解决当今世界难题中的作用等问题,大家畅所欲言,进行了广泛探讨。当时那和乐融融、四海一家的气氛,让金老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就是在这样日常的生活、工作、思考中,金老无时无刻不忘开发着“智能型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将“智能型文化”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可谓已达痴迷之态。
已过古稀之年的金老,打算年底退居二线,让更年轻的人来更好地担负起参政议政这个重担。而他,一点也不怕回到家后会清闲得不习惯。他笑说这样他才能更专心地为开发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智能型文化”而努力,让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古为今用。
情聚至此,记者莞尔;心中疑惑,早已释然。
金开诚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常委,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九三学社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顾问、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他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书法艺术及文艺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出版有《楚辞选注》、《屈原辞研究》、《文艺心理学概论》、《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等近三十部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