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德国杜伊斯堡―爱森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共同主办的“区域经济、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前不久在武汉召开,国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在此围绕中国区域差距、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一体化的战略与前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关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规模最大,也是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但其“粗放式”增长已经走到尽头。有学者指出,“长三角”经济必须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金融、教育、科技、信息、航运、贸易等第三产业,真正把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和管理创新的路子上来。为此,上海和江浙两省政府必须协调竞争规则和发展战略,建立地区性共同市场,消除区域内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动的障碍。
中部崛起是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的关键。学者们认为,加快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以武汉、郑州、长沙、鄱阳湖为中心的城市群,实施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国内经济大循环”战略是促进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中央政府应给以特殊政策扶持。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学者们指出,财政支出方向要从漏出效应明显的标志性工程转向直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要通过财政注资、国有股减持、发行西部开发福利彩票等手段设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着力完善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于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和政策。虽然区域差距依然存在,但从学者们的讨论不难感到经济一体化的曙光。首先,中国经济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各区域内部资源不断整合,区域内部经济一体化不断增强。例如,环渤海地区的京津机场联合作业、首钢的外迁唐山;再如长三角各城市与上海的连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等。其次,各区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溢出效应和相互依赖不断增强,区域间经济一体化也开始出现。例如,泛珠三角9+2计划就体现了珠三角经济向其他地区的外溢以及对其他地区的依赖。但是,学者们也普遍感到,我们还缺乏一种全国性的经济一体化促进政策。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经济一体化提出了政策建议,比如,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同时在项目布局和政策方面对落后地区给予倾斜;在加强对落后地区硬环
境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教育、文化等软环境建设力度,尽量使教育在缩小区域差距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区域发展差距可能是分工和比较优势自然而然的结果,也可能是实施发展战略的人为结果,通过采取适当的价值取向,地方政府可对缩小区域差距产生积极影响。
来自欧美的学者强调欧盟区域政策工具和原则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有学者根据欧盟区域发展政策实施效果认为,中国不应单纯依赖向落后地区投资,而应综合运用向世界市场开放落后地区、促进贸易、增加要素流动、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大研发力度、加强大学研究等手段。有学者指出,欧盟致力于缩小内部差距、巩固和完善内部大市场、使其有利于达到经济一体化各阶段目标的区域政策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中国也应该逐步建立起类似的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