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透视国际新格局下的核态势

2006-0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海洋 我有话说

冷战结束以后,主要依靠核武器的威慑力来维持“恐怖的和平”的局面己大为改变;然而,笼罩在全人类头上的核阴云并未散去。在当今国际新格局下,世界核态势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令人关注。

美俄等核大国要“先发制人”

美国的战略制定者及许多学者认为,尽管当今国际安全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但核武器的巨大毁灭能力及其政治意义并没有改变,它仍将在阻止大规模侵略、预防战争升级、防止全面核战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要应对新的安全环境,必须继续借重核武器的威慑效应。这一思想突出反映在美国核战略调整上。近年来,美国出台《核态势审议报告》、《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等文件,分析美国面临的威胁,提出“先发制人”的国家安全战略,抛出核常规进攻力量、主动与被动的防御力量、反应灵敏的国防基础结构相结合的新“三位一体”战略构想;在核力量建设上由过去强调保持战略力量平衡向竭力夺取全面核优势转变;在核力量的运用上列举发动核攻击的条件、时机和对象,从而将核力量的运用由模糊化转向清晰化,将核威慑范围扩大到无核国家和地区,降低核武器的使用“门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应对北约东扩和新的安全环境,几次调整其军事战略及核战略。1993年,俄罗斯正式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认为核武器是保护自己军事安全最可行的工具,重申决不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利,具体设定俄罗斯在平时与战时使用核武器的条件与时机,强调应通过核威慑防止核大战和大规模战争的爆发,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大国地位的目的。

英、法两国也对自己的核战略进行调整。英国积极跟进美国核战略的调整步伐,认为英国的威慑对象应改变过去只对苏联的单一性,要继续重视对北约核力量的支持作用和在美国核力量中的补充作用,并保留启动英国核力量的支配使用权和危机状态下的率先使用权。在美俄调整核战略之后,法国也对核战略进行大幅调整,引入“先发制人”核打击思想,认为应对潜在对手的压力和来自生化武器威胁,核武器已经不是单纯的核报复手段,而是法国国家安全的重要“预防威慑性措施”。

冷战时形成的“核禁忌”被打破

冷战时代的高当量核武器,既造就最典型的核威慑形态,也使核武器的使用受到严重限制。为走出这一困境,世界主要核大国开始改变自己的核力量结构,如裁减储存时间过长的多余核弹头,调整海基、陆基、空基的力量结构比例,淘汰技术性能相对落后的运载工具。他们不断改进现有核武器,用非核技术发展新型核武器或生产替代产品。现在,主要核大国在不断完善中子弹、冲击波弹、钻地核弹头、电磁脉冲弹等第三代核武器的同时,己开始加紧对金属氢、反物质弹等第四代核武器的研究探索,期望以这种核常相融、威慑与实战相统一、更为可信的新型武器去巩固和确保自己的核优势。这些新型核武器大都具有当量小、机动强、实战化的特点。它们的功能设计也是为了完成某种特殊的任务而不是大规模毁伤,如中子弹能对人员进行杀伤而对物质、装备破坏不大;钻地核武器可对藏匿于地下的指挥中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工事等有效摧毁;核电磁脉冲弹不仅可用于毁伤通信指挥系统,还可远距离破坏导弹、弹头、卫星、飞船等内部电子线路。新型核武器由于不用传统核爆炸即可释放大量核能,产生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而核污染较小,因而其发展有可能逃避相关条约的限制。主要核大国新型核武器的发展所具有的核常融合的特征,有可能打破冷战时期形成的“核禁忌”,大大增加被用于未来战场的危险性。

核裁军总体陷于停顿状态

近年来,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加速发展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相继进行多次核试验,无疑对国际核军备控制进程带来严重冲击,也使控制与发展的争斗更加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世界核军备控制与裁军更为步履维艰。一是人们对美国的核裁军是否真诚表示怀疑。美国宣称将保留而不是销毁裁减下来的核弹头,而且还要发展低当量新型核武,伺机恢复核试验,降低核武器使用的门槛。二是国际核军备控制有可能由防止核扩散机制向遏制、控制和打击核扩散行为转变。2003年,美国提出“防扩散安全倡议”,企图以全球反扩散联盟的模式来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军事手段解决扩散问题,这必将影响多边国际军控合作。三是核裁军“中间步骤”起步艰难。为了响应国际社会要求有核国家裁军的呼声,实际加快核裁军进程,一些军控学者提出核裁军“中间步骤”概念,即将互不瞄准、解除戒备状态、导弹头体失配、取消作战状态作为裁军的“中间步骤”,以推动核裁军。目前,核裁军总体还陷于停顿状态,如果核裁军“中间步骤”真的成为核裁军的实际议程,如何落实与核查也会困难重重。

核扩散暗潮涌动

现在,国际核扩散暗潮涌动,形势严峻。比如,核恐怖主义问题、一些国家被发现的核计划问题、核材料和核技术的地下黑市问题、更容易得到核技术问题等等。

许多非核国家把核武器看作是获得安全的重要保障,因而具有获得核武器强烈冲动。印度、巴基斯坦于1998年先后进行多次核试爆,朝鲜核危机、伊朗核问题也日益复杂化尖锐化,还有一些国家的核计划被曝光。日本政府虽宣称坚持“无核三原则”,但其极右政客多次放言要发展核武器,值得世人警惕。

链接

世界核武大事记

1968年6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截至2004年5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字国为187个。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向全世界开放签署。

1998年5月印度、巴基斯坦进行多次核试验。1999年10月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2年6月美国正式退出于1972年签署的《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2002年1月美国出台《核态势审议报告》。

2003年12月,利比亚放弃包括核武计划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并于2004年3月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接受国际社会核查。

2003年6月,《莫斯科条约》正式生效,美俄计划在未来10年内将各自部署的核弹头总数削减至1700~2200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