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舍不能建成“镀金拖拉机”

2006-0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叶辉 我有话说
迄今为止,有7所学校的概念设计由中国教育学会中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中心承担,业界一片叫好。其中的杭州市胜利崇文小学、杭州市时代小学已建成投入使用,设计的科学性已得到证实。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中心的设计方案很难通过,原因是没有先例。

在经济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建筑设计要创新,这一观点

谁都不反对,但现实是,创新难以被人们理解。

挑战“一拍脑袋的豪迈”

没有鞭炮,没有鲜花,没有媒体的追捧报道,2004年6月9日,中国教育学会中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中心及中心下属的学校建筑资料馆在同济大学成立。中心主任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兼任,原浙江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吴奋奋担任副主任兼馆长。

“我酝酿这个机构已多年,我在研究基础教育时注意到一个非常值得担忧的问题: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建筑花钱多但不科学。”吴奋奋说。

8年来,吴奋奋收集、整理了数百所世界著名中小学建筑的资料,有上万幅图像,这些图像资料构成了他的学校建筑资料馆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后,中国中小学校舍的变化有目共睹。“一流的校舍”,“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这样的话随处可闻。

在经济发达的浙江,校舍确实已经成为当地靓丽的风景,“最漂亮”已成为“最重视教育”的切实写照。

但是,“最漂亮”并不意味着最科学。许多“一流的校舍”里展现的却是科学性的缺失,教育理念的滞后和对教育主体的漠视。

“一些所谓一流的学校建筑好比镀金的拖拉机。”有关专家说。

怎样才算一流?专家的解释是:“教育对空间的要求在建筑中得到贴切的体现,这种体现达到了一种境界,反过来可以促进现代教育的实施”。

而许多富裕地区的一流却隐藏着学校建筑功能极不科学的弊端。

世纪之交,浙南某市,一座教学大楼在一片惊诧中拔地而起。

惊诧的原因是,该教学楼的楼层之高。

该楼建筑于世纪之交。新世纪,新事物,21世纪,就建21层!领导豪迈地一拍脑袋,就拍出了浙江省中学建筑的高度之最。

据称,后因地质原因只建了17层。

即便如此,该校的建筑高度已雄居浙江中学之“最”。

类似这种一拍脑袋的豪迈在经济发达地区并不鲜见。

2005年秋,吴奋奋走进浙江省嵊州市某中学的体育馆:雄伟的建筑,室内能容纳几千人的阶梯式看台,中间的球场矗立着一对篮球架。显然,这是一个标准的竞技体育馆。

学校为何要建标准的竞技体育馆?“建造者恰恰忘掉了学校体育馆的主体功能――教学。这样的体育馆造价极高而教学功能极低。国外同类学校体育馆只要用一半的投资就可建成,却可以设置3到4对篮球架。”吴奋奋说。

宁波市某民办学校建造游泳馆,这位民营企业家一拍脑袋豪迈地指令:“按奥运会的标准建!”

又一个“一流”诞生了!

这个“一流”与众多学校游泳池一样,一年用不了几天。学校游泳池长年闲置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不惜投入建长期闲置的标准化游泳池只是为了体现学校档次?

“最穷不能穷教育,最苦不能苦孩子”,许多还不富裕的地区把省出来的钱投入学校建设,这是国人经过多少年才悟出来的真理。

重视教育,这毕竟是一种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能否更科学更理性一点呢?

就全国而言,我们能用到校舍建设上的经费是有限的,许多地方还面临基本校舍的建设问题。就发达地区而言,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校舍建设更能体现科学性呢?

正是基于此,中国教育学会的专家们开始了学校建筑科学化的探索。

喜忧参半的探索

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校建筑在发达地区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原因是建筑师对世界一流学校建筑不知情。

杭州市下城区安吉路实验小学武林校区建筑方案由学校建筑设计中心提供设计概念,由浙江省建筑设计院设计。方案体现了现代的设计思想和教育理念。

这是一所没有普通教室的学校――设计方案提供的是标准教室。

“标准教室是根据使用功能设计的。”有专家解释说。“比如使用面积,标准教室是根据班级规模设计的,大班大,小班小。普通教室则大班小班一个样。”

该校实行大班制。在小班

化已在浙江全省推广时,该校实行大班制是因为学生打破头要进这所学校。

该方案设计的教室使用面积是68平方米,符合传统标准!

但层高就不符合了。武林校区明确是小学三到五年级,设计时考虑的是小学三到五年级学生的身高,教室层高设计为3.6米,但评审时却因为安吉路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被责令修改。

在审核标准教室的墙面时麻烦更大。

普通教室都是前后两块黑板,供教师书写和学生出黑板报。而标准教室却有前后左右四块知识展示板,每块板有书写面、张贴面和陈列面,另外还配备操作台。

“书写面的展示功能为K级,张贴面是M级,而陈设面就是G级。从普通教室到标准教室,展示功能大大提升!”中育学校建设设计研究中心的专家介绍说。

操作面还安了水龙头,水被引进教室。

“就像当年从小旅馆到星级宾馆一样,把水(卫生间)引进标准间,这是宾馆业的一场革命;同样,把水引入教室是教学上的一场革命,有了水和操作台,在标准教室可以上美术课、科学课,让学生动手操作。”

然而“革命”在传统面前碰壁。前不久,设计中心为浙江省宁海县一所初中设计的标准教室的操作台被校方去掉了。

建筑设计、退回常规。这一退就退回到1905年。

存废教室墙

一个世纪了,这面墙壁依然坚固地挺立着――这是教室的墙。

长方形,4道墙,讲台,黑板,两扇门和若干扇窗,这是100年来我国一直沿用的教室。

其实,教室也是“舶来”的。1905年,我国废科举兴新学,教室和班级授课制从国外引入,这在当时是最新式的。

“第一个在师生周围筑起墙壁的人是了不起的。”吴奋奋说。“墙壁把‘子云孟曰’围在里面。墙壁内成长起来的是文人。有了墙壁,才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谁都没有想过,在发达地区小班化教育被看好的前提下,这样的教室是否能体现科学?

中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中心的专家曾给某校做概念设计时试图将小学两个班级之间的墙拆掉,但最后失败了。

在国外,有些发达国家的小学已将这道墙拆除了。

1991年落成的弘道小学是日本教育界的骄傲,其特点是,教室与走廊之间的那面墙没有了,省掉了,教室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之间的交往变得非常容易。

“学校建筑的设计如果还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和谐舒适,就更难。”吴奋奋说。

学习还要考虑舒适?

苦乐求学途

学校建筑除了为教学设施、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三维空间外,还应提供学生与老师之间在学习中建立起来的和谐氛围。

椭圆型木桌上摆放着鲜花,带扶手和弧形靠背的木椅,满壁的图书,柔软的地毯和暖色的灯光,这一切都在流溢着家的温馨。

这是美国新泽西州某学校一间教室的布置。

美国建筑评论家将该校誉为“兼备艺术品味和科学功能”:小班化教育,每个教室13人。在这里,传统中小学普遍实行的秧田式座位已被摒弃,代之以马蹄式、圆桌式;上课时,师生之间的目光距离被安排在30厘米和300厘米之间。

和谐舒适,这正是一流学校所追求的。

这是“过程驱动型”学习观的体现:即学习的过程必须是快乐的。

而我们传统的学习观则是“结果驱动型”,即学习的过程是苦的,苦的尽头则是甜。

“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苦”字道尽当今孩子学习的现状。

在中国的传统思维里,学习就必须是苦的,“头悬梁,锥刺股”是苦,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是苦,因为苦的尽头是甜,“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苦成为传统学子学习过程的主调,因此孩子往往视学校为炼狱,视学习为畏途,缺乏的就是让人喜欢学校的氛围。

的确,在经济发达地区,教室建设应该更多体现学生的需要和科学性。

中国应建立学校建筑学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中国应当建立一门学校建筑学,从教育学的高度研究、改进现有的学校,设计、建造出一批承载现代教育理念、具备现代教育功能的一流学校建筑。”

2005年7月,由中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中心完成的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建筑概念设计通过评审,目前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9月,北京海嘉国际学校设计定稿开始施工。

对校舍设计,专家们的理想是,教室为马蹄式座位,四面信息墙,顶棚采光……可是按常规,这样的教室是无法通过评审的。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上,奔跑的应该是与时代潮流相符的汽车,而不应出现‘镀金拖拉机’。”吴奋奋说。“富裕地区的学校建筑需要的是真实的一流,而不是既不节约又不科学的摆设。”

在欠富裕地区,钱要用在刀刃上,更应该因地制宜,用有限的投入创造尽可能科学的学习环境――这是专家们的呼唤。

上海市小班化教育试点获一致好评,图为小班化教育室内教学场景。

链接

■小班指较少班额数下的教学班,是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班额数有不同的界说。按当代发达教育小班配置和我国具体情况,一般认为班级学额数以20人―30人左右为宜。

■上海市的小班化教育。1996年秋季开始,上海市选择了12所学校40个班级进行了小班化试点。试点班学生数:20人―24人。

■教室配备:有条件的学校按一个班级两个教室配备,或两个班级配三个教室。除正式上课用的教室外,另一个教室为准备或活动教室。

■教室内的配置要求:(1)采用几何形课桌椅,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意组合成马鞍型、对称型、周边型、秧田型等形式;(2)铺地毯或地板,师生可席地而坐进行教学;(3)教室内四周做壁橱,一米以下部分做成封闭式,供学生每人一橱专放学习、生活等用品,一米以上部分为开放式,陈列图书、玩具、制作等。教室四周建成四个角:教师办公角,学生图书角,电化教学角,玩具、体育器材角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