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汉赋丛集整理的新成果

2006-0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马庆洲 我有话说

胡适先生在为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所做的《序》中有言:“整理国故,约有三途:一曰索引式之整理,一曰总账式之整理,一曰专史式之整理。……总账式者,向来集注、集传、集说之类似之。……上下两千年,颠倒数万卷,辨各家之同异得失,去其糟粕,拾其精华,于以结前哲千载之讼争,而省后人无穷之智力;若商家之岁

终结账然,综观往岁之盈折,正所以为来日之经营导其先路也。”细研费振刚、仇仲谦两位先生主编的《全汉赋校注》,深感本书正是如胡适先生所言的“总账式之整理”的成果,必将为今后的汉赋研究“导其先路”。

以“铺彩?文”为特征的汉赋,是两汉四百年间最为流行的文体,成为有汉一代文学的代表,以至有“汉赋”的专名。汉人文献的丛集,早在汉代即已开始,刘向编《楚辞》就汇录了汉人的一些作品,但这些丛集多以诗、文为主。昭明太子编《文选》,所收限于“经”、“史”、“子”以外的“文”,它严格以“沉思”、“翰藻”为“文”之标准,但甄采两汉时期的诗歌、辞赋和杂文仍有一百三十首(篇)之多,这可以说是汉赋整理的滥觞。但是,赋类总集却历来不多。清康熙年间陈元龙辑《历代赋汇》,按内容分类编纂朱明以前的赋作,汉赋名篇多汇集于此。对汉赋进行“总账式”丛集整理的,则数费振刚等先生辑校的《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该书收录汉赋83家,293篇,其中完篇或基本完整的约100篇。由于当时排版等条件所限,《全汉赋》中虽不无“鲁鱼亥豕”之处,但作为一个断代文体总集,其开创之功不可没。之后,费振刚、仇仲谦又推出了《汉赋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于阅读汉赋颇有帮助。

《全汉赋校注》在继承以往成果的基础上,收录汉赋91家,每位作者先有一简要的生平介绍,次列正文,再出是校注,然后附以“历代赋评”。从体例看,这是一部全新的关于两汉赋的整理之作,可谓后出转精。其特点在于:

一、入选作品取舍适当,编排有序

作为一部断代文体总集,对收录的作品不能不有所界限。《全汉赋校注》在《前言》中对汉赋的形成和发展、“辞”与“赋”的区别等作了详尽的论述,为作品的取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避免发生漏收、重收的现象。《全汉赋校注》所收91家赋上自陆贾,下迄张升,入选作品严格贯彻了《凡例》中规定的作家“以建安二十四年为限,凡此后还在世者不收”的原则。作为对“全汉”的界定,这一原则是比较适当的。在编排上,一家之下,先列以“赋”名篇者,后列其他,同类之内,先列完整者,后列残篇、存目,使得读者能对作家作品的存佚情况能一目了然,省却翻检之劳。

二、酌选底本,校记详细

铺排辞藻,是汉赋的一大特征,而历代汉赋的收集又极为分散,使得各种版本之间文字上有不少的差异。因此,丛集整理汉赋,底本的选择十分重要。《全汉赋校注》根据不同篇目的保存情况,酌选底本,有以《史记》、《汉书》为底本、有的依据《文选》,等等,所据底本都较为可靠。同时,还校以《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历代类书,并于“校注”中详细说明文字的异同,便于读者了解各种不同版本的情况。应该说,这种审慎的做法是符合古籍整理规范的,提高了本书作为汉赋研究的原始资料的可信度。

三、相关资料丰富,便于研究者使用

正如本书编者之一费振刚先生在《后记》中所言:《全汉赋校注》“是《全汉赋》的继承和发展”。这其中不无谦虚的成分,与《全汉赋》相比,《全汉赋校注》不仅仅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有自己特色的新作,最大特点在于其资料的丰富性。较之前者,本书除增加了每位作者的“简介”外,还从大量的历代文献中收集了每篇赋作的相关评论,以“历代赋评”之名,附于作品之后,为研究、阅读本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贾谊《吊屈原赋》一文,就收录了刘勰、挚虞、葛立方、楼?、王世贞、李光缙、吴讷、潘璜、陆雨侯、刘熙载、张惠言及乔亿等十二家十五条评论,对了解本篇赋作的背景、思想及艺术特色等,都极有帮助。

总之,《全汉赋校注》一书反映了目前汉赋文献整理的最新成果,将对汉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导其先路”。

《全汉赋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