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机制的重要性
首先,建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机制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最先进的政党。其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始终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党的这一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完成人民赋予的各项历史任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靠制度的完善和机制的健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也必须紧紧抓住制度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等优良传统和作风,要靠制度来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党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特别是在当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取得的相关成功做法,转化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经常办法,使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长期保持,从而充分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其次,建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机制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党的先进性建设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要从制度建设入手,把党员学习、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员联系群众和党内民主参与等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个自律与他律、自觉与强制相统一的长效机制链,从而保证广大党员切实履行党员义务、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建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更带有根本性,更能突出地反映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因为,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其他方面的内容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既是我们党整个肌体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源泉,也是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基本条件。
再次,建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机制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党只有始终保持先进性,才有资格代表人民执政,为人民执好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我们党要长期执政、执好政,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的“最大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的“最大危险”。当前,脱离群众主要表现为官僚主义严重,群众观念淡薄,不了解基层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甚至损害群众利益。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极大地损害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建立起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永远保持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极为重要。
建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机制的基本原则
建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首先,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一切为了群众就是为群众谋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依靠人民群众推进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充分依靠群众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而只有服务于人民才是我们依靠群众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唯一宗旨。因此,建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机制,要求广大党员牢固树立起为群众和靠群众的观念,并在工作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仅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而且是党的根本组织路线。这一组织路线的基本原则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刘少奇同志指出:党内民主的集中制,即是党的领导骨干与广大党员相结合的制度,即是从党员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党员群众中坚持下去的制度,即是反映党内民主的群众路线。党内民主是如此,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同样如此。因此,探索建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要求我们把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群众的集体智慧结合起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再次,要坚持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相一致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人民的利益即是党的利益,每个党员对人民负责即是对上级党组织负责。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按照江泽民同志要求的“必须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不能有任何偏离;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决不能以权谋私;必须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决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必须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决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努力探索建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
建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机制的实现途径
第一,建立深入群众的机制。一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蹲点调查的工作机制。通过下派到基层任职、参加基层工作队、担任基层工作指导员等方法,为党员干部创造了解社情民意、提高组织群众能力的有利条件。积极探索党员干部轮流下企业、农村和其他基层单位体验生活、开展工作的制度,构建党员干部联系基层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如区、县级党委常委分片定点蹲点调查研究的制度,区、县政府党员领导干部定期联系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的制度,区、县级部门科级党员干部“联乡包村”制度等。二要建立畅通群众意愿表达渠道的各项制度。如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定期征求意见的制度,党员干部定时定点接待群众和“下访”的制度。各级党政机关设立信访接待部门,负责接待来访群众,接收群众来信,沟通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设立联系群众的热线电话、“网上信箱”,疏通、拓宽与群众联系的渠道。同时还应创新工作方法,变群众“上访”为党员干部“下访”,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党员干部定期下访制度。
第二,建立组织群众的机制。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前进,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自觉地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是每个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因此,建立长效的组织群众机制,首先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群众自觉自愿的原则,反对命令主义。任何一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首先要考虑的是绝大多数群众的觉悟和意愿,凡是群众不支持或不赞成的事就不能急于去干;其次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站在群众的前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群众前进;再次,党员干部还必须靠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人品,得到群众的信任,树立起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进而增强自己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本领;最后,还要找到组织群众的方法,将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覆盖到下岗职工、失地农民、流动人口等困难群体,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
第三,建立服务群众的机制。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新时期我们党赋予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新内容。建立长效的服务群众机制,是切实做到服务人民群众的制度保证。当前,要建立健全亲民便民的服务机制。要以广泛开展为民办实事为切入点,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还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建立党员干部与群众结对帮扶制度,一方面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另一方面也使广大党员干部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教育,增强党的宗旨意识,克服脱离群众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