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经风雨见彩虹

2006-02-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夏桂廉 我有话说

朋友送来一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秘境家园丛书》,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睛:《寻找丽江之魂》、《横断山的眼睛》、《仙鹤落脚的地方》、《凝视山神的脸谱》,作者分别是杨福泉、徐冶、郭净、王清华。

时下,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们,工作节奏快捷,不免劳乏辛苦;楼房高了,马路宽了,但车也多了,人更多了,环境喧嚣糟杂,空气难得清鲜。闲暇之余,谁不向往田园诗般的生活呢?这套丛书正是向读者打开了在原生态文明下人们生活的情景,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读这套丛书确有令人手不释卷之感。

充满泥土芳香的奇花生长在深山里,秘境家园中的原生态文明多数保存在边陲。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山高路远,交通极不方便。因此能把这些奇花采摘下来,能把秘境家园中的原生态文明介绍给读者,作者们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的,个中的滋味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讲清。

在《横断山的眼睛》“高黎贡山尽头”一节中,作者有这样的描述:“我们顶着大雨从贡山县城徒步西行,踏上了进独龙江的路,人马驿道沿着普拉底河蜿蜒而上。沿途走的土路、木头路、石头路,使人裹上了一身雨水、汗水。”“大伙手抓雪地上冒出的细竹和杜鹃枝,循着电话线杆亦步亦趋爬上高黎贡山。当翻越丫口时,风卷着云向人们冲来。”

这样的描述在丛书中经常可以看到。要想寻找丽江之魂,看到横断山的眼睛,直面山神的脸谱,走进仙鹤落脚的地方,不付出一番艰辛又怎能办到呢?

在秘境家园里,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奇妙风景尽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使人如置身仙境一般。生活在秘境家园中的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歌舞、风俗、礼仪、饮食、居住、服饰。读到书中描写当地群众朴实的生活、优美的环境时,使人不时联想到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

4位作者不仅是民俗学家、旅行家,还是造诣颇深的摄影家,感谢他们手中的相机,在咔嚓、咔嚓声中,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精彩的原生态文明的照片,图文并茂地向我们展示了秘境家园中的情景。

丛书的4位作者中徐冶、王清华是我熟悉的朋友。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深深感到他们强烈的事业心,执著的工作态度,勇于吃苦的敬业精神。他们都是人到中年,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但为了事业的追求,他们都能妥善地处理好家中的关系,不顾一切的为了事业奔忙。

寻访秘境家园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不怕牺牲。1994年秋,我曾与徐冶、王清华等一起到滇西北跑了半个多月。当时云南的路还不理想,印象尤深的是去迪庆和宁蒗的路。山路常常是一边壁立千仞,另一边是深深的峡谷,有时遇到塌方,则要等待修路工人开出一条仅供通行的小路,我们坐的面包车才能斗折蛇行,颠颠簸簸地爬过去。去宁蒗的山路经常是云里雾里,左拐右弯,路面多是砂石路,凹凸不平,有时把人颠得像是要散了架般。我早已晕得天昏地暗。而徐冶、王清华坐在最后一排仍能谈笑风生,不时抛出一个段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梅花香自苦寒来,风雨过后见彩虹。正是因为作者们吃了许多难以吃的苦,他们才能亲眼见到一幅幅精彩的原生态文明的画卷,享受到常人难以享受到的幸福。

《秘境家园丛书》

民族出版社

 

请看这两张照片:

上图,藤萝架下,身着色彩鲜艳民族服装的傈僳族姑娘小伙吹着口哨,弹着琴弦,在歌声中唱着舞着;

下图,两位小凉山彝族老太太穿着民族服装靠在土墙下晒着太阳,一位叼着长杆烟斗一脸庄严,一位两眼看着前方,像是在问着什么。她们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已呈核桃皮般。生活虽然艰苦,但却透着怡然。这些图片生动地反映了傈僳族、彝族群众的生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