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地处滇中,位于滇池洱海之间,东连昆明,西通大理,北与四川相连,有九县一市,二万九千多平方公里。现在的楚雄,包括地域、建置、民族、习俗、风情、经济、文化、教育等,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楚雄的历史,是现在楚雄的地域内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记载和所发现的各种物证。根据这样对楚雄
楚雄久远的历史,除了考古的发现和经典史书的记载,境内还有大量的志书。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楚雄境内编修地方志书比较早,现保留下来最早的有明成化年间的隆庆《楚雄府志》。清代编修地方志书在楚雄境内蔚然成风,各县都倾力编纂县志,直至民国年间,编修不辍。现已发现45部,700余万字。这些宝贵的志书,除永仁仅有民国年间成书的《苴却行政区地志》比较单薄外,大都比较完整全面地记录了楚雄所辖各县市的历史沿革、演变、发展及风物风情。尤其是乾隆《重修白盐井志》、光绪《续修白盐井志》、康熙《黑盐井志》、嘉庆《黑盐井志》和康熙《琅盐井志》、乾隆《续琅盐井志》,记述了当时制盐的先进工艺及当地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读后令人非常感叹。
楚雄州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几届政府持续不断,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六卷本《楚雄彝族自治州志》,各部门也编写了各自的部门志。这部“州志”,全面介绍了楚雄州的历史州情及其成就,是楚雄州的一部全书。现在整理出版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为更全面的了解彝州,提供了更翔实的史料。
编修地方志和整理旧方志的目的,一是存史,二是教化,三是资政。我们现在读这些志书,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鉴别,弃伪存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用。我们党和国家的许多领导人都注重学习历史,并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和中华民族的先进思想来指导革命和治国,逐步完善治国大略。各级的许多领导也很注重学习历史。许多地方领导,上任伊始,都首先翻阅当地的方志,了解历史,了解当地过去的一切,然后形成执政方略。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出访东南亚返回在楚雄住了短短两天,详细阅读了《楚雄县志》,写下了“庄?通滇肇锡名,楚威远震古边城;濮?北会无遗迹,诸葛南巡有旧营”的名句,为楚雄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考证,为楚雄的历史写下了精彩的一页。
整理出版楚雄旧方志是一项擦亮楚雄尘封瑰宝的工程,是一项让尘封瑰宝大放异彩的工程,这不仅是抢救楚雄的历史文化,而且是把楚雄的历史展示在更多人的面前,让大家了解楚雄的过去,从而激励人们,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楚雄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