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我们经遇了苦难,那一定是天地赐给我们的启迪。”这是远之在哲学随笔《生命之境》深切、凝重而又充满人生旷达的开篇。这本装帧朴素的“哲学随笔”,让我们感到异常的厚重和心灵震撼。
在人
在《生命之境》中,作者创造了一系列极为经典的哲学命题。譬如作者在论述万物运动的原因时,精辟地断言是“外力之因”―“万物所以存在不再,互动所致;万物所以毁灭不灭,和谐所求;”正因如此,“所有的生生灭灭都非物之本意,其生,非己愿,其亡,非己定。”因此,“互动互制,万物不能自主。”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作者提出崭新而又独到的理论阐述。
关于生与死,作者认为“生命无不求生,而所有的生命无不死亡。生命是天地之造化,而死亡又是天地之要求。求长生是生命的渴望,求永生是生命的荒唐;死,非生者之所愿,但死亡是天地之至理;生,为天地之所用,而死,亦天地之所需。在‘永生’与死亡之间,永生实为灾难,而死亡却把握着和谐。所以生命世界,多生者必速亡,雄强者无多生。”
关于性与爱,作者的论辩也是极为独特的:“异性之间,以为性爱同一,乃人之误;以为无性必定无情,乃人之错;以为有情必定有性,乃错又误也;以为有性必定有情,乃愚之极,昏乱之语。人之性,只在欲中,不在情内;人之爱,只在情中,不在性内。性爱常清,而人屡屡自迷。”无论你赞同与否,作者的论断总让人有难以反驳的力量。
关于文明的解读:“举起来,文明是杆旗;撕开来,文明是滩血……文明之塔的四壁,是用人类生命琢出的浮雕”。因此,作者说:“生命世界,亦功者亦罪,让人类没有办法回避这尴尬的角色。”人类文明进程,被作者如刀之笔刻写得淋漓尽致。
作者对“欲望”的论述也格外精彩:“欲望之花常开,而欲望之果常涩,然欲望之树常青。”
在《生命之境》中,作者一方面坚持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时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儒家、佛家思想的浸洇。应该说,作者的思想是在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上做出了新的探索。可以说,《生命之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一枝奇葩,这棵充满生机的文学之树,在“生命”的境地挺拔而起,必将结下丰硕的哲学之果。
《生命之境》远之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