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审天下大势 创时代伟业

2006-02-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范印华 我有话说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理论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长久福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真理性

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统领地位必须坚信不疑,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定不移。

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国际国内各种挑战的行动指南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日趋发展,科技革命和技术扩散日益加快,市场、产业国际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可逆转。这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日益融为一体,呈现出谁也离不开谁的态势。但是,又必须清醒地看到,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将长期存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军事实力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围绕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的激烈竞争将长期存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敌对势力大搞政治霸权主义,推动一些国家搞叫法不同的所谓“颜色革命”;大搞经济霸权主义,凭借其经济科技上的优势,使南北差距越拉越大;大搞文化霸权主义,推销其政治观念和价值理念。这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无疑是一种阻滞力,尤其对中国的发展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国际环境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国内环境又何尝不是如此?过去的27年里,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城乡居民生活达到新水平,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国际政治评论家安德烈・米洛夫左罗夫说:中国现象像磁铁一样吸引世界投资,像吸尘器一样吸进他国各种商品。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有利条件。可以说,潮平岸阔,风正帆悬,乘风破浪,千载良机。然而,成功与问题相倚,经验与教训相伴,在难得机遇背后又有严峻的挑战。

怎样抓住机遇?怎样迎接挑战?答案只有一个,靠发展,靠科学发展。机遇稍纵即逝,挑战不请自来,坚持科学发展,有机遇能抓住机遇,没机遇能创造机遇,挑战也能变成机遇。否则,机遇也会丧失,甚至会变成挑战。科学发展观总结吸取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国际社会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艰辛探索和我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是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是应对国际国内各种挑战的根本指针。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和未来的呼唤。

经济社会发展往往呈现阶段性特征。洞察形势既要把握总体趋势,又要把握阶段性特征。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今天,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处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因而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显现;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趋多样化;随着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和程度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等等。这些阶段性特征概括起来就是: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怎样既抓住机遇,又解决好矛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关键在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认真总结世界各国和我国长期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来的,而且是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立足于用科学发展思想、发展战略、发展模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来的,是经济社会关键发展阶段的科学指南。特别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显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靠发展、靠科学发展才能解决。这是发展的规律,也是阶段性特征的昭示。

自知者胜,自信者强。我们从来都是在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中前进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有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又有经济运行中新出现的,既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又有触及利益关系调整等深层次矛盾。突出的矛盾主要有:一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二是增长方式的粗放问题。由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资源消耗大、利用效率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制约。三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安全生产、权益维护、社会风气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靠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因为,科学发展观既是经济发展观,又是社会发展观;既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观,又是经济社会效益观。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在于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新实践需要创新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发展观,系统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靠谁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要实现“十一五”的规划蓝图,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

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科学发展的首要问题。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更是硬道理。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与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就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需要保持适度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更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过去,一些地区和部门曾经出现的杀鸡取卵式的“短期效应”,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畸型发展”,单纯以GDP为检验标准的“经济增长论”,以及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等问题,无不是重速度、轻结构和低效益的结果。我们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与质量、速度与结构、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在于扩大内需。这是拓展国内市场、扩大发展空间的战略举措,是缩减发展资源进口依存度、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现在,我国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已分别达到40%和60%,并有增大的趋势。同时,对外贸易和投资中产生了一些磨擦与争端,使我国产品的技术壁垒、生态环境壁垒等呈上升之势。特别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重要时期,具有市场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为此,必须坚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方针,把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着眼点,根据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调整投资消费关系,增加居民特别是农民消费,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挑战。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左右,人均矿产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更为突出的是,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低下,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这样的增长方式,既造成巨大的浪费,也会诱发各种矛盾,必须加以改变。我们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睿智之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在全社会尽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拉长资源利用链条,减少废物排放,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遏制浪费之风,杜绝奢侈行为,鼓励合理消费,倡导文明消费,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中国有9亿农民,农民富则国家强,农民乐则社会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突破口。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发展目标,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要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实践中推进制度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建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形成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要合理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方式,使广大农民最大限度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困难群众。

必须把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研究表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全世界49个重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这是科学发展绝不能小觑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完善体制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要坚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坚持重点推进集成创新、大力推进原始创新、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发挥市场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规模培养人才,大幅度提高素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强化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市场条件,真正依靠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万代的伟业,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长期的战略任务。这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必然。

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统领地位。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以新的视野审视世界各国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以新的理论概括凝炼我们党半个多世纪对中国发展认识的重要成果,并注入了鲜活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认知,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它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发展的愿景与发展的价值取向统一起来,把发展的动力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为谁发展与靠谁发展统一起来,把执政为民与靠民执政统一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它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体现了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的统一,体现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统一,体现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与持续发展的统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目标上,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同时并举;在发展布局上,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和对外开放统筹发展;在发展进程上,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鼓励、引导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正确处理效率优先与注重公平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等,倡导了发展的新观念,丰富了发展的新内涵,开阔了发展的新思路。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有了更清醒的把握,内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规律有了更科学的揭示,从世界观方法论上全面系统和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和靠什么发展等基本问题。

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更新、科学思维方式的确立,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领导方法正确的决定因素,是领导作风优良的先决条件,是领导环境良好的基本保证。贯彻落实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转变。要确立开放竞争的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广阔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要确立系统集成的思维方式。“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从与发展相联系的诸多方面出发,研究思考问题,作出科学决策,是科学发展观的鲜明特征。要防止和克服非此及彼、非黑即白、“以斑代豹”、“一叶当林”的简单思维定势,树立系统集成、协调发展的观念。要确立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真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实现思维方式由“守常”到“创造”的转变。这就要冲破旧习惯、旧惯例和旧传统的阻力,从新的视角、新的途径、新的可能性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要确立理论先导的思维方式。列宁指出:“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自然。”科学发展观就在于它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了发展的“自然”,具有科学的真理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善于进行理性思维,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特点规律,善于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要确立自主自强的思维方式。倡导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是科学发展蕴含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求真务实的思维方式,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这是科学发展的精髓。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尤其需要科学的预见、超前的思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依据事物的发展规律,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眼建设“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的和谐社会,坚持执政为民、勤政爱民,修德安民、强国富民,用权恤民、真情悦民,以和谐求发展,以和谐求进步,以和谐求邦本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强化质量、效益观念,不能离开质量讲速度,不能离开效益讲发展,不能离开长远讲眼前。

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素质。为政之要,在于得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在于得人,即一大批具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人才。《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提高“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有机的统一。“五种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基本支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五种能力”的基本概括。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要与提高“五种能力”融为一体。当前,尤其要提高这样几种具体能力。一是洞观时势的能力。进要与时,势要大观。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坚持从时代和全局上分析判断形势,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和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和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价值和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和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的思想变化和发展的大势。同时,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二要提高战略思维的能力。没有思维的战略是盲目的战略,没有战略的思维是浅薄的思维。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置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实践中,置于党执政兴国的大思路中,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置于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大变化中,使决策站在时代和战略的制高点上,而不是局于一时、囿于一域。三要提高科学谋划能力。科学发展的要旨在于科学谋划,关键在于科学决策。要使谋划决策建立在对客观现实深刻洞察和内在规律正确把握的基石之上,实现宏观性与具体性统一、客观性与可能性统一、前瞻性和现实性统一、重点性与系统性统一、创造性与连续性统一,防止和克服随意性、片面性、“单打一”和“短视症”。四要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按照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理顺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化解各种矛盾,消除各种隐患,发掘各种潜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工作运转高效。五要提高创新发展能力。遵循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规律,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统一起来,把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统一起来,把领导创新与群众创新统一起来,并把创新与发扬优良传统、与提高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统一起来,实现创新发展的最大值。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作风。政贵务实,不尚虚华。科学发展观与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作风是内在统一的。要把求真务实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坚持求真务实,用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要干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富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在求真务实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干,关键在实,关键在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二是要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规律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在求真务实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干得热情,还要干得科学,干出质量,干出效益。这就要认识、把握、遵循、运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要认识、把握、遵循、运用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有规律,要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尤其是要认识、把握、遵循、运用其某一项工作、某一个环节的具体规律。从而,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真正把思想方法转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把行为方式转到认识、把握、遵循、运用规律的轨道上来。三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又保证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在求真务实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为什么出政绩、出什么样的政绩、靠谁出政绩和怎么样检验政绩的问题。这就是把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政绩观的根本指向;把遵循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进步,作为政绩观的根本标准;把确立老实、扎实、务实的作风,作为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虚假浮夸等不实之风的重要保证,扎扎实实地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向前进。

审天下大势,天时地利人和;创时代伟业,改革发展稳定。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奋斗,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