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明了“马克思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要由马克思著作来回答,而对原著解读或阐释同时又是阐释者思维水平、知识智力、心理素质以及逻辑、方法科学性之检验的道理。通读其书,我认为冯玉珍教授对马克思文本阐释是比较准确的,是符合马克思文本本义的。或者说,作者通过对马克思各个不同时期最主要著作的解读,揭示出马克思哲学或思想重在历史域,是历史科学;揭示出历史、社会、人之关系和发展之“谜”,在于人的尊严、权利和个性全面自由发展及其社会条件或社会制度保障是历史活动的最高原则;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经济主义决定论,不是阶级斗争和暴力决定论,而是人性不断改变或人的个体发展历史;而社会生产和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不过是人类借以实现自己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式或手段而已。
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经过艰苦阅读思索和智慧判断,发现了马克思特有的历史逻辑思想。作者认为,马克思这一历史逻辑思想是马克思思想资源的精髓,其需要的是发现、发掘、阐释与张扬,即借助于解释学方法可以发挥其思想的实践力量。在这种意义上无需像哈贝马斯那样“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也无需像马尔库塞那样用现代心理学“发展”马克思主义。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历史逻辑起源于人类个体生命、需要、劳动、分工、关系、交往、共同体等这些多维逻辑起点及其概念辩证关系和运动。正是人类历史活动这种多重性关系及其发展,产生了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即马克思所谓“劳动的消极意义”,直到出现以现代科技文明剥削他人劳动的现代资本私有制。所以,非公平正义社会制度或人与社会全面异化关系,是人类生产活动中必然出现的历史阶段。因为人们在生产或创造物质生活时,也创造了制度,创造了关系,创造了剥削、压迫的社会关系。同样,人们也创造了概念、范畴和思想。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和人本身就是在这种追求个体生存自由平等全面发展,却又处处受制于主、客观条件限制的非自由平等发展关系的矛盾中运动着。既然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生产了”剥削奴役的社会关系,那么在一定历史阶段也能“生产”消灭这种压迫奴役的社会关系――这就是共产主义的个人自由是一切人自由联合活动生成的必需社会条件。
总之,我认为这部学术力作从学术层面对马克思思想进行了很有创意的阐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会显现。作者的这一艰辛的学术探索是难能可贵的,而学术层面的理论研究正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