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困难时期,学在文革时期。正处于需要书籍滋养的童年,我不幸遭遇无书可读的病态时代,但自幼酷爱读书,一张破报纸几行旧书页即使掉在地上脏兮兮,我照样捡起看得津津有味;几行充满火药味的标语海报也令我伫立,其实大都看不懂。这书缘源于父母亲的直接启蒙。
记得我正式读的第一本书是《昔时贤文》,
《昔时贤文》(又名《增广贤文》、《古今贤文》)是我国流传极广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于明清,以琅琅上口的韵文体编纂而成,内容浩瀚,涉及天文地理、社会人伦、历史沿革、典章制度等,围绕为人处世的中心,尽管不能极言字字珠玑,句句金玉,然一卷道德文章,绝不逊于庙堂之文大雅之作,尽管书中一些观点需要合理扬弃,但瑕不掩瑜,它仍闪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芒。
母亲自然没能力参悟其中奥妙,但她内心明白它的价值,知道易诵易记的童化特点对孩子修身启智寓教于乐的长处。她劳作之余常对孩子吟道:“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之今……”母亲吐字清晰吟声清脆,有一种女人的矜持,不像父亲吟哦起来翘腿拍掌摇晃脑袋,颇具几分书塾先生的神韵。这书声在陋室里飘荡,多少抚慰了浩劫年代的痛楚和无奈。然后我们认识一些字的孩子照书跟读几遍,再逐句背诵,母亲旋即宣布:背一页能奖赏10分钱。我父亲是小摊贩,有一些硬币零钱,挤出一点充当奖金。当时这数目很是可观,我一时激动得发愣了,感到读书真好!母亲的激励政策如甘霖浸润我刚拓荒而遇旱的心灵书田,使我以后如饥似渴地读了不少书并正式发表数十万字的文学作品。我想,一本真正的好书是会产生巨大的精神震撼力的。
她常引书里格言警句来训蒙诱导我们,每每随机地脱口而出,又准确生动,俨然满腹经纶。孩子的耐久性是短暂的,读了几行就顽劣起来了,这时母亲就说:“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从《昔时贤文》和母亲这两本“书”中,我逐渐读出――怎样治学修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怎样待人接物:“在家不会待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怎样纳谏听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怎样崇俭戒奢:“历鉴古今多少事,成由勤俭败由奢”;怎样淡泊名利:“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还有那些似懂非懂却很哲理很诗意的妙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懵懵懂懂的孩提,这本书给我的熏陶自不待言,尤其处于精神食粮奇缺的“书荒”岁月。及至长大而为人父亲和为人师表,益发感到这种影响已浸透到骨髓,甚至左右我的人生轨迹,自然也会感染着游戏机中成长的下一代。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课堂上我会自然地吟出《昔时贤文》文中的些许妙语佳句,及时点睛,令满堂生辉,弟子们常误以为我是那个满肚子学问的三味书屋老先生。去年我特意购几本《昔时贤文》馈赠友人、学生和儿子,在扉页我为儿子写下赠言:“昔时贤文,以此为鉴,与你共勉并献给你平凡而伟大的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