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程婴救孤》频获国家级大奖,已经引起了当代戏剧界的关注。几年来,该剧已演出400多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救孤”这一题材在元代戏剧舞台就很流行,近年来再一次成为大热门,不但省、市剧团演,更有国家话剧院和北京人艺这样的大剧院、大导演如林兆华、田沁鑫都创作了话剧《赵氏孤儿》。但是,经过
1、民族精神。其实,在2003年参加“七艺节”期间,在2004年组织评选第16届曹禺剧本奖的时候,我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七艺节”上,《程婴救孤》的评语是我执笔的,既是评委集体的智慧,也有我个人的意见:“晋国忠臣赵氏一家300余口被奸臣屠岸贾所害,程婴等人慷慨赴义、冒死救孤,与屠岸贾展开了一场正义战胜邪恶的壮烈斗争。该剧对原著成功地进行了推陈出新、去芜存菁的整理和改造,把原剧的忠奸斗争、家族仇恨的矛盾冲突转换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善良与残暴的比拼,强调了救孤的正义性和程婴等人前仆后继、赴汤蹈火而不辞的英雄气概,充分展示了程婴坚忍顽强的人格力量和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舞美古朴厚重,演员阵容强大,特别是李树建饰演的程婴形象熠熠生辉,极富光彩和魅力。”豫剧《程婴救孤》是据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的,从古到今,时代发展了,戏剧舞台的创新手段、表演水平提高了,但民族精神却一脉相承,这就是这出大悲剧的灵魂所在!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学贯中西,早在上世纪初就看到了《赵氏孤儿》这出“列之于世界悲剧之林而无愧色”的大悲剧的独到价值,豫剧《程婴救孤》更是强化了这种悲剧力量。有些剧种把这安身立命的东西舍弃了,也就舍弃了本题材的灵魂,结果舍弃了自己。
2、平民视角。“孤儿”题材表面看写的是皇家事件,但弘扬的却是我们这个民族普遍坚守的正义和人格。这里的道德和气节,已经超越了一家一姓,而是民众的处世之道,为人之德,是普遍的民族精神。忍辱负重、义无反顾的程婴是民众心目中的英雄,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这里就有了平民视角的问题。古人就知道,戏是演给有文化和没有多少文化的老百姓看的,尤其是像“孤儿”这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历史悲剧。豫剧《程婴救孤》风格朴实,唱词通俗,剧中几场程婴的重点唱段,无论是表达自己的冤屈,还是演绎抚养孤儿的艰难,句句都是大实话,但句句都如钻心割肉一般,唱到了观众的心里,座中无不声泪俱下,心灵无不为之震撼。
3、现代审美。从元杂剧《赵氏孤儿》到豫剧《程婴救孤》,我们可以看到戏曲艺术的与时俱进:《程婴救孤》不仅完成了对传统名剧的现代转换,而且赋予了它以现代审美,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大众视角,做到了传统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统一。分析该剧的发展创新,我想简明地借用“节奏”两个字来概括。此剧以程婴的命运为中心,削减或删节枝蔓,加快叙事节奏,突出重场戏和情感戏,从而使人物更突出,感情更丰富,故事也更迭宕起伏、引人入胜。所谓“节奏”,并不是一味加快,就本剧音乐而言,那就是作曲和配器与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戏剧情境的营造相匹配,同时适应当代观众的视听节奏,从而成功地完成了全剧音乐形象的塑造。再就表演而言,以李树建为例,无论是他那既迂回曲折又爆发力极强的声腔艺术,还是独具风格的水袖和髯口,有收有放,有静有动,节奏感、震撼力都极强;他那形神兼备、淋漓尽致的出色表演,他那“豫西调”道白与唱腔相结合的吟唱风格,有板有眼,如泣如诉,与人物的悲剧命运和该剧的悲剧风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是这种情节、人物、唱腔、语言、表演的协调和统一,产生了适应当代观众视听观赏的审美魅力。
4、回归市场。好戏是在市场上演出来的。豫剧二团长期坚持在基层演出,锻炼了队伍和演员,磨练了剧目。400多场的演出,取得了丰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介绍,在创作该剧之始,剧团就确立了剧目――市场――发展的理念,追求“三大市场”:巩固农村市场,拓展城市市场,打入院校市场;实施“三名战略”:打造名剧,推出名演,创立名团。应该说,他们已经达到了最初的目标,我们为他们祝贺,更为叫好又叫座的《程婴救孤》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