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嫦娥奔月”三步走不再神秘

2006-02-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吕贤如 我有话说

千百年来,月亮这颗离地球最近、最亮的卫星,吸引着人类去认识、去造访。千百年来,“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寄托着人类探索月球的大胆设想和美好愿望。

而今,有着巨大感召力的科技创新工程

――月球探测工程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科技人员顽强拼搏、攻克重重难关,使工程今年成功转入正样研制阶段,2007年可望迈出探月第一步:实现饶月飞行。在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将指日可待。日前,借月球探测工程标识揭晓的机会,工程的神秘感一步步消散。

首次为月球探测工程征集标识

2月10日,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演示厅,在云集的摄影机和众多记者面前,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金壮龙宣布,历时5个多月的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在国内外1026份参选作品中,经过层层严格选拔,由上海设计师顾永江设计的作品中选月球探测工程标识。

这是我国第一次采用全国征集的方式为重大航天探索工程设计标识。工程标识代表着“中国探月”所昭示的精神力量。

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一弧两点巧妙地形成古文“月”字,同时代表月球探测的内容――“绕”“落”“回”三步走。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我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

倾听专家的见解,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标识:

――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标识简洁而又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既显示了月球的形状,又蕴含了龙的形态;飞白处由众多和平鸽构成,既体现了我国和平开发和利用外空的政策,又表达了科学家与老百姓探索月球的美好愿望。通过标识的征集,可以使大家都来关心、了解、参与探月工程。

―中国卫星技术研究院资源卫星总师陈钦南在评选中提出:标识要写意和写实、中国和世界结合起来;嫦娥、龙、凤等形象太白,不应该用在标识上。无论人登月还是机器登月都是登,都有人类劳动的结果,因此还是要有脚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专家谢光选提出评选标准有四条:一是意义明确、容易懂;二是要代表中国;三是要代表中国力量;四是有目的。1号作品(即中选作品)满足这四条,很好。一笔下来是月,两个脚印很明确地表达出探月的目的。

 

探月是夙愿也是必然选择

开展月球探测是我国航天专家和科学家多年的夙愿。1991年,我国航天专家提出探月工程建议,并开展了部分先期研究。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三位探月工程老总赋予了工程一个人性化的名字“嫦娥工程”,第一颗绕月卫星由此命名为“嫦娥一号”。

开展以月球探测为起点的深空探测活动,也是我国空间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急起直追、重点跨越的必然选择。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空间科技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科技,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资源”的要求。

月球探测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是带动我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强大引擎,是在我国已经具备了重

要基础和良好条件的关键领域实现重点跨越的重要突破口,是带动一大批重大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进步、培育新兴产业的领头羊。

进入21世纪,美国、欧洲等各航天大国和经济体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深空探测计划。从他们的计划可以看出,月球仍是各国关注并积极开展探测活动的一个热点。在深空探测方面先行一步的美国和欧洲,目前将月球作为探测其他行星的一个试验基地。在他们的视野中,月球已经是深空探测的一个首要目标和首选的跳板。

月球探测“三步走”

标识中体现的探月“三步走”又是怎样的三步呢?月球探测中心专家介绍: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第二步为“落”,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

第三步为“回”,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

专家认为,月球探测工程将填补我国在深空探测方面的空白,带动和促进我国基础科学和高新科技的发展。在航天科技方面,将逐步实现多项重大突破――首次到达地外天体,首次着陆在地外星球上,首次从地外星球拿回样本。这些技术的突破将推进航天工程系统集成、深空测控通信、新型运载火箭和航天发射等航天技术跨越式发展,带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微机电技术、遥测科学等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在空间科学方面,通过首次对地球以外的星体和空间环境进行近距离和接触式探测,将使我们对于空间科学的认识大大深化,为我国的天体物理学、空间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研究建立新的平台,促进这些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并带动更多基础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共同发展。

同时,月球探测工程将在诸多领域促进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催生一大批科学技术成果并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将为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将大大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

(右上图为月球探测工程标识,中图为月球探测工程关键技术示意图。图片由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提供)

链接

美国登月新计划

■2010年发射月球软着陆器

美国将在2010年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释放两个固定着陆器收集岩石样本,之后返回地球。此次任务命名为“月光”,它将在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南极艾肯盆地着陆,其目的是研究盆地形成的时间并将该地的土样带回地球进行分析。美国的科学家将为这两个着陆器确定盆地内最佳的着陆点。每一个探测器将收集1千克的岩石和碎片。“月光”任务将有助于了解盆地形成的独特过程。

■2018年重新实施载人登月

2005年9月19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宣布,2018年美国实施重返月球,实现载人登月,计划耗资1040亿美元。2025年通过月球载人登上火星,计划耗资2170亿美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