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社区瞧病”:离百姓有多远

2006-0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胡其峰 我有话说

上海市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开设了5个社区卫生服务点,使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就诊,做多项检查。(新华社记者张耀智摄

2月8日,一件和全国亿万

城市居民相关的新闻见诸各大媒体:这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确定了“优化城市卫生资源结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等6项重点工作。

2月10日上午,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例行的发布会上坦言: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仍处于初创阶段,与百姓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社区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服务仍难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加紧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等,将成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工作的重点。

一时,作为深化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和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看病在社区”是大势所趋

“区属医院将被整合为专科特色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基本建成以健康维护为中心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今年1月7日,北京市西城区区长林铎在该区人代会上作出上述承诺。据悉,根据西城区卫生服务设置要求,现在居民从住所步行10到15分钟就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和功能是什么?他和大医院有何区别?据介绍,目前国际上的医疗保险制度分几大类型,一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医疗保险制,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医疗保险制,还有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商业保险、市场机制为主的保险制度。但是,这些国家都无一例外把社区服务作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发源于英国。具体来说,社区医院主要承担辖区内居民的计划免疫、健康管理、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首诊和大病发现、转诊职能;大医院则承担重要、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新医学技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双方通过“双向转诊”,实现病人合理分流,同时合理配置,共享医疗卫生资源。

记者从卫生部了解到,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国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将近12000个,创建了108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一个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医疗诊所、医务室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正在各大中型城市逐步形成。

百姓就医观念亟待转变

社区医院“首诊制”和社区医院与附近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特点之一。在2月10日的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毛群安表示,政府鼓励各城市试推社区医院“首诊制”,探索建立社区医院与附近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努力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居民在社区看小病,发现大病症状向临近大医院转诊,减少患者求医环节和花费。

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社区74岁的陈女士不久前就遇到过一次“转诊”。2005年12月26日傍晚,她突感左胸疼痛,吃了一片硝酸甘油后得到了缓解。次日上午,儿子陪她去了木樨地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生李晶测量她的血压,并给她做了心电图。经过对比陈女士的健康档案,李晶发现此次检查结果与以往不同。而社区卫生站没有条件作进一步检查,李晶立即与复兴医院取得联系,帮助陈女士预约好住院手续,陈女士当天上午就住进了复兴医院,4天后出院。

然而,“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的推广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司长杨青就坦言,就目前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来看,推广还是一个难题,难在观念的转变。南京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表示,很多市民认为,看病就要到大医院,就要找知名专家,在观念上陷入了误区。

毛群安介绍说,很多病人担心,社区医院在设备、药物配备等方面都不如大医院,在社区看病,如何保证不耽误病情呢?其实,居民到社区进行首诊,一般都是常见病、多发病,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病,治疗方法大医院和小医院差不多,这样在社区看病比较便捷。还有就是当病人觉得身体不舒服,往往是在大病的初期,社区医生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对大病早发现。

专家认为,在社区开展首诊有几大好处:第一,能够合理分流门诊病人。现在看病难其实是到大医院难,发达国家的大医院几乎没有门诊部,到大医院看病都是由社区医生转诊。作为居民,不可能对各大医院和相关医生的特点了解得很清楚。但是作为社区卫生机构,他从事这个工作,了解这个信息,会根据每个居民的实际需要进行转诊。第二,费用低。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就是能够保证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得到有效和价格低廉的治疗。如果有人出现一些症状,直接到大医院,一个是挂号费劲,同时按大医院的服务模式,必不可少地做一些检查,这样费用就多了。

社区“全科医生”严重不足

社区医生有一个特定的名词叫“全科医生”,但“全科医生”并不是要求他们什么病都能看,关键是要做到小病能处理,大病能鉴别,提出往大医院的转诊意见。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司长杨青认为,目前要培养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转诊到大医院”的观念,首先应提高社区医生的疾病诊断、大病发现和健康管理能力,让居民感受到到社区医院首诊方便、安全、便宜。

因此,培养更多合格的“全科医生”充实到各级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中,就成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所在。但据毛群安透露,按照需求计算,我国需要10万名高素质的“全科医生”来充实基层卫生站点,但是现在真正符合要求、按照规范化培训的只有几千人。严重的投入不足和长期的停滞,让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根本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早在1996年,北京市西城区就启动了社区“全科医生”试点,着力打造“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转诊模式,至今已有10年。截至目前,西城区已有179名取得北京市“全科医生考试合格证书”、具备上岗资格的全科医生,全区4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有全科医生。北京市全科医学培训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蒋保季介绍,1999年,北京市开始启动“全科医生”培训工作,到2005年底,北京市已经有5620名医生取得了全科医生上岗资格。

据悉,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江苏南京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也将进行“全科培训”。为加快培训进度,将在各区县开设南京市乡村医生全科医学培训班和专题培训。到2007年,南京要构建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双向转诊的两级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将居民的多数基本健康问题解决在基层。

社区医生为什么要培训?专家介绍说,社区服务不同于医院模式,基层医院转变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是简单的把牌子一换,昨天是街道医院,今天就成了社区服务站了。社区医生要对辖区内百姓的常见病了解,而且对大病能早期发现。此外,必须让公众了解、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知晓社区服务机构的服务模式不同于医院。要让社会尊重和理解社区医生的劳动。

在不久的未来,“在社区瞧病”也许会成为你我生活中的常事。作为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一个新型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正向我国亿万城市居民走来。这一体系必将为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链接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1999年卫生部等10部门制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政策措施和2010年发展目标。2002年,11部门制订《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2003年,启动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涌现出天津、上海、北京等一批具有一定工作特色的地区。2004年,卫生部在天津市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国各地得到进一步发展。

■英国的国家医疗保险亦称政府医疗保险,这种模式包括:政府直接举办医疗保险事业,通过税收形式筹措医疗保险基金,采取预算拨款形式给国立医疗机构;医生及有关人员均接受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待遇;国民看病不需交费。这一模式也可称免费型医疗保险。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其特点是: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互助共济,主要由雇主和雇员缴纳,政府酌情补贴。目前,世界上有上百个国家采取这种模式。具体内容有,保险金的征收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保险金的再分配与被保险者所缴纳的保险费多少无关,体现了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投入,无论收入多少都能得到治疗。参保人的配偶和子女可不付保险费而同样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劳动者、企业主、国家一起筹集保险金,体现了企业向家庭、资本家向工人的投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