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条加强自主创新的新途径

2006-0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吕贤如 我有话说

编者按加强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

人才不足、特别是自主创新人才缺乏的困惑,成为很多企业自主创新的切肤之痛,不发达地区的企业感受尤深。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基本单元。企业的自主创新上不去,其所在地区的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也就难以尽快实现。

应运而生的总部经济创新性研究课题,在应用实践中,却在无意间给出了解决不发达地区企业创新人才匮乏、加强不发达地区自主创新的一条新途径:走总部经济发展模式之路。

同时这一模式对地处发达地区的企业,对于发达地区的发展也不无益处。

众里寻她千百度

中部地区大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切肤之痛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出现了。

1997年初的一天傍晚,在山西南部的一家企业,一位全国驰名的上市公司老总在倾诉着自己的苦恼。当时,这家公司所生产的某知名品牌的日用品,在行业中按单个品牌计算产量最高,也是行业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外资并购或者与外企合资的知名民族品牌。

面对同乡又是进行课题调研的一位学者,这位老总说,企业所在的城市小,知名度低,生活条件有限,使企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地域限制,特别是遭遇人才约束。企业前往清华、北大招聘人才时,应聘者对到他们公司去工作很高兴,但一说要到一个小城市去工作却很沮丧,最终难以找到需要的一流人才。在他们那个地方,虽然有产品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可没有人才优势资源,企业依然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公司该如何解决人才问题?能否把企业的生产基地留在这里?而把总部搬到北京或上海吗?这种做法有没有理论支持呢?”公司老总提出的这个对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问题一直困惑着那位学者。

而在沿海较发达地区大城市的一些科技人员或企业乃至于政府部门又有另一种困惑:在科技、教育、人才、信息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土地资源、水资源相对稀缺,劳动力成本高,城市环保要求高,不利于某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不利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也就影响到城市的经济收益和发展质量。

这些在上世纪企业乃至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令科技人员、企业老总、地区领导、学界人士苦苦思索。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与那位老总深谈的是赵弘,现在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多少年了,那位老总的话一直萦绕在赵弘脑海中,加上某些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使他对一些企业总部向全国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迁移,对一些企业在中小城市发展生产基地的现象给予了特别关注与研究。

研究中,伴随对于企业发展实践的研究和总部经济理论的形成,上述问题的答案豁然而出。

问题之一:急需人才哪里来?答案:上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可以通过总部经济模式解决这一问题。

仅以“经纬纺机”为例。经纬纺机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前身是位于山西榆次的一家国营纺织机械厂。后发展成为从事纺织机械生产的股份制企业,以纺机为主业,同时投资进入信息、新材料、新技术等领域。2000年将企业总部迁至北京,2003年将注册地迁址北京。其迁址的主要原因就是看中了北京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人才、资本、信息等战略资源的比较优势,看中了科技、人才资源丰富,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自2000年总部迁至北京后,该企业主要技术指标、经济指标持续创历史新高,保持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期间,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研发基地不断扩展:15300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完工后,23000平方米的二期工程紧随而上。加强了企业的研发力量,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企业走出了一条依托高科技参与市场竞争的路子。企业说,将紧跟世界纺机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大力提升纺机产品技术水平。

问题之二:科研成果如何尽快产业化?答案:总部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仅以“中科三环”为例。中科三环是在中科院物理所磁学研究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中科三环拥有数家企业和一个研发机构,是我国稀土永磁材料产业的龙头企业,全球最大的钕铁硼永磁制造商之一。

永磁体是微电子、光机电、计算机等产品的关键材料之一,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永磁体的研发受到各国的关注。80年代初,磁学室研制出了新一代永磁体稀土永磁钕铁硼,对于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需要尽快实现产业化。

但是,在计划经济刚刚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当时,中科院还难以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支持,而此时也无取得风险投资的可能。同时,北京也不具备原材料供应优势,生产成本也较高。总之,在北京实现该项技术成果产业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时中科三环的创业者们,大胆进行企业组织创新。与宁波一家企业合作,将企业设在了宁波。三环以技术和少量资金入股,成功解决了上述产业化的诸多难题,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顺利迈出了新技术产业化的第一步,为后来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荷初露尖尖角

对上述现象及其他众多企业的类似现象进行研究的结果,使赵弘提出了“总部经济”概念和理论。

赵弘认为,企业总部的迁移,使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心城市的人才、知识、现代服务业等资源优势,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区域的生产优势。从而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所急需的人才问题。

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带来三赢。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很多企业发展中急需的人才、信息等问题;也是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战略选择;还是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带动周边及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

比如,“经纬纺机”总部迁至北京后,该公司在榆次部分也在持续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经纬纺机”的壮大,也从税收、消费、投资、就业四个方面带动了北京的发展。

近年来,总部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新热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大连、沈阳、南京、武汉、青岛、重庆、成都、西安、杭州、济南等许多城市都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与此同时,总部经济理论应运而生。2002年5月,赵弘在一项课题研究中,首次提出总部经济概念。此后,我国第一部总部经济理论专著《总部经济》于2004年出版,至今已出版了第二版;由赵弘主编、北京市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为主完成的我国第一部《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于2005年面世;2005年末举办了第一届总部经济论坛,北京市政府、科技部等有关各界人士与会,并发表讲话。

但这只是“小荷初露尖尖角”。实践为理论提供了源泉和素材,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发展。总部经济实践的推进有待展开,总部经济理论的研究还有待深化。我们期待着,有关各方再接再励、共同努力,推动总部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成熟、完善,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新成果,为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作出新贡献。

相关链接“总部经济”

赵弘介绍:总部经济是我国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是指企业在具有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比较密集的中心城市聚集,形成强大的聚集和辐射效应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在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将总部迁移至中心城市,而生产基地仍留在原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背景下,总部经济是企业寻求资源最优配置,解决人才、技术需求,加强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同时可以提升城市功能和促进产业升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