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吁建中国新闻博物馆

2006-0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大龙 我有话说

去年的中国电影100年,着实地让电影界“火”了一把。最令人振奋、最有历史意义的是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创立,它把几代电影人的辛劳、心血、品德、精神升华,都凝聚到一起了。

羡慕之余,也冒出一点儿

遐想:我们中国新闻呢,要不要也建一座博物馆?耄耋之年的老新闻工作者,如徐肖冰、侯波、甘惜分、金凤、郭梅尼以及老一辈的子女们一致呼吁,应尽早建立中国新闻博物馆。

新闻传媒业居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它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普及教育、繁荣文化,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进入知识经济的今天,新闻传媒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新手段不断涌现,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100多年来,新闻传媒一直是在民主同封建,进步同落后、改革同保守的长期斗争中成熟、成长的。中国新闻创作了数不胜数的作品,成为祖国文化的精华。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先驱者和进步文化人士无不借助新闻舆论阵地宣传革命、引导舆论,发动群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新闻工作,在记录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史的同时,也铸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新闻史,形成了世界新闻史上独具特色的、宝贵丰富的经验。许多老新闻工作者,无私无畏,为民众、为真理呐喊,像邵飘萍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范长江的“为中华民族之独立与自由而呼号”、穆青的“勿忘人民”等等,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崇高的职业道德,不仅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新闻工作者,也告诉我们怎样做人。这些都可列为中国道德文化光彩的一页,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在今天纠正新闻界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建设精神文明中,格外需要倡导这种精神。建一座新闻博物馆,把这些文物、史料都收集、整理并展览出来,对总结历史经验,发扬革命传统,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对教育年轻新闻工作者和广大青少年,都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文物、资料至今分散在各地、各单位及个人手中。年轻一代对中国新闻史和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知之甚少,乃至在一次新闻研究生考试中,让参试者写出五个著名的中国新闻界人士,结果没有一人写出来。

当前,全国已有2000多家博物馆,就行业方面来说有航空航天博物馆、煤炭博物馆、航运博物馆、茶叶博物馆、面粉博物馆、算盘博物馆、筷子博物馆、自来水博物馆等等,但是却还没有一座新闻博物馆,这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都是不相称的。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都把新闻博物馆作为一桩公益性事业,建有国家级的新闻博物馆。

创建新闻博物馆不但必要而且紧迫,许多新闻史料、文物已经到了该抢救的状态。就拿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史料来说,许多老新闻工作者已去世,就连他们的子女也都退休或差不多到了退休年龄,如果再过些年到第三代、第四代,那材料就更难收集了。

为电影博物馆的创立而高兴,为新闻博物馆还未孕育而着急。我期待着有一天,在首都林立的楼宇中,耸立起一座大厦,名叫中国新闻博物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