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2006-0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张景华 我有话说

编者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其标志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全党全国致力于将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这方面,广东是全国的缩影。今天本报发表的这篇通讯表明,发展

允许有先后,但发展不允许违反规律。发挥优势,补上“短板”,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实力“强”起来

最近,记者从广东省统计局获悉:2005年广东GDP达到了人民币2170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按现行汇率折算为2648.44亿美元,首次超过新加坡和香港;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0267.76亿元。十五“收官”之年,广东GDP、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两大主要经济指标双双首破两万亿元大关,标志着广东经济跃上新台阶。尤其可喜的是,去年广东省人均生产总值23616元,比2000年增长84.7%,按现行汇率折算为2882美元。按照现有的增量推算,2006年全省人均GDP即将突破3000美元大关,一举跨过学者们所言的矛盾多发期阶段。

广东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1978年广东的GDP只有185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处于第23位,如今3天创造的经济总量已相当于当时全年的水平,而广东目前的经济总量则相当于1992年全国的总量水平,居全国首位。改革开放20多年广东平均年增长率13%以上,创造了中国的奇迹,也创造了世界的奇迹。在同一历史时期,如果说世界经济的发展前进了一步的话,广东省则前进了4步。广东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更重要了:1978年广东经济总量只占全国的5.1%,1992年这一比重提高到9.1%,2000年占10.8%,到2005年上升到11.9%,占全国的九分之一。此外,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税收占全国总额的七分之一,累计吸引外资占全国吸引外资总额的四分之一,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和名副其实的排头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说,广东的发展是来之不易的,主要得益于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广东作为“窗口”,作为“实验田”,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广东做到了。江泽民同志对广东寄予厚望,提出要争创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广东基本做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希望广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当好排头兵。广东正在当排头兵,而且继续当排头兵。

成绩固然可喜,但广东也清醒地意识到存在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利用外资的比较优势在弱化,外源型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民间资本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内源型经济的发展存在一些障碍;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改变;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且随着社会发展,广东土地价格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原来的优势正在被内地省市所取代。在这发展的转折关头,广东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法宝,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科技强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牢牢抓住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确保广东在全国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文化腰杆“硬”起来

人们有意无意间认为,广东人谈经济底气十足,谈文化略逊三分。其实广东并非没有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其倡导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已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广东人精神”,成为新一轮发展的精神动力。广东音像制品发行量占全国七成以上;广东报纸的种类、印数、报业总收入均列全国第一;广东印刷业年产值500亿元,占全国五分之一强,珠三角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印刷业基地。广东有两个城市、16个村镇和43个单位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村镇和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数量居全国首位。

但不容否认的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广东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而且文化制约的瓶颈效应已开始逐步显现。为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广东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战略,让经济发展“腿长”、社会发展“腿短”这一长期存在的缺陷开始得到弥补,一个经济与文化教育并重的新发展时期,正扑面而来。张德江强调,广东要紧紧抓住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的机遇,解放思想,发展文化生产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据统计,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这几年一直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

一边是不惜花费巨资大手笔建设广东博物馆新馆、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广州歌剧院、东莞玉兰剧院、深圳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另一边是各级党委政府举办的文化活动好戏连台:中国音乐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名家名曲、名家名歌广东演唱会唱响全国,《广东百科全书》、《广州大典》编辑出版工程启动,流动图书馆流入山区,南国书香节香飘万里,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在佛山举办,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掀高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年会留下《肇庆宣言》,中山借着博鳌文化论坛谋划“创意”转型……

随着文化大省各项建设的高歌猛进,广东人的文化腰杆子逐渐“硬”起来了。

科教兴粤“亮”起来

张德江强调,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保证,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广东科技综合实力目前排在北京、上海之后,居全国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水平居全国首位,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连续9年全国第一,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7%。

但是,跟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的地位相比,跟增强广东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要求相比,广东的科教事业还有不少差距。以高等教育为例,尽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广东高教发力猛进,但高教的滞后一直和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反差。直到1998年,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8.1%。为此,广东近年来实施教育“补短”工程即新广州大学城的建设,仅用19个月就完成大学城一期工程投入使用,成为全国高等教育的亮点,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提高到22%,为广东教育发展重新设定了速度。广东正逐步形成以广州为龙头,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为骨干的广东省高等教育的五大集聚群。到2010年,高教毛入学率将达到28%以上,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30万人;到2020年,高教毛入学率将达到50%,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0万人,广东高教走向普及化。此外,科技兴粤大手笔投入不断,总投资9亿元、目前世界最大的科学场馆――广东科学中心奠基,投资近33亿元的广州开发区科学城开工,引进聘用30名院士、培养300名省内学术带头人的人才工程拉开了序幕。广东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开始一一补上“短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