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担负起青年战略发展的时代使命

2006-0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范志臣 我有话说

记者: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命题,实施和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许多高校正在大力开展这项工作。那么人大新近实施的“青年战略发展计划”,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二者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高祥阳: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高校在育人实践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目标。而青年战略发展计划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高端教育产品流程,这项计划从学生工作的角度强调高起点意识、前瞻意识和战略发展意识,通过深化整合社会资源和广泛的社会实践,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格素质、精神素质和道德素质,从协作精神、国际视野、创新意识、理论素养、战略思维、人格魅力、领导能力等方面强化青年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开放的参与和优胜劣汰的竞争将学生党员和优秀学生骨干塑造成勇于担纲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可靠接班人。

高等教育告别“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并不意味我们可以忽略精英人才的培养,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都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和使命,也是高校育人目标实现“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必然要求。

记者:人民大学是怎样确保这项培养计划的实施并保持长效的?

高祥阳:首先,我们建立健全了坚强、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我校确立了党委、行政、团委、学生组织配合,学校、职能部门、学院、班级整合,教育、管理、服务融合,专职、兼职、聘任相结合的领导和管理体制。一是明确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学生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青年战略发展计划的领导和决策工作。二是通过学生工作部、团委在人员任职上互有交叉,强化全校学生工作“一盘棋意识”。三是抓好队伍建设,重点建设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队伍、网络监管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四是发挥好团学组织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其次,我们完善了灵活、贯通、高效的工作机制。一是学校党政抓大事,优化工作的政策空间,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多次研讨青年战略发展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人事、编制、规划等相关问题。二是学校领导抓实事,通过培训和考评消除学生工作队伍的思想障碍,把争做“负责任,有远见的教育工作者”作为新时期学生工作信条。三是学生工作委员会抓机制,激励创新,鼓励创造,建设责任有主体,协作有章法,评价有标准,情感有归宿的工作氛围。四是职能部门抓落实,推进学生工作项目化管理和产品营销,通过多元、多触角信息反馈队伍,及时反馈同学对学生工作的需求和意见,决策过程吸纳同学的民主参与。

在以上两方面基础上,一年多来,我们精心打造青年战略发展平台。

我校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作为青年战略发展计划的研究和决策智囊机构。依托研究中心,我校分别启动了青年领袖论坛、青年发展战略大讲堂、青年发展战略训练营、青年发展战略交流营、明德论坛和学生创新创业辅导营等有针对性又深受同学喜爱工作项目,有超过50000人次参加了青年战略发展计划的相关活动。

记者:如果让您对以前的工作做一下小结的话,您认为有哪些方面的经验呢?

高祥阳:在探索中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认识,其实就是要做到三个转变:

1、转变工作理念。必须实现由“生产者导向”向“消费者导向”的转变。要改变统一动作、单向灌输的陈旧方式,向尊重个性、面向需求转变;倡导平等交流,超限沟通,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发展自我。

2、注重实践导向。青年战略发展计划是理论范畴和实践范畴的统一。推进其实施,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鼓励“鱼”与“渔”兼得。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发掘和利用社会的育人功能,通过亲历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成长成才诉求。

3、强化育人重点。必须重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突显典型示范、精神熏陶、文化孕育的重要作用,促使青年学生的战略发展能力取得实质性、跨越性的发展。

记者:您作为这一培养计划的推动者,对今后的工作有什么愿景呢?

高祥阳:实施青年战略发展计划确实是一项没有成例可循的工作,这需要我们以百倍的信心与恒心去努力工作,克服困难。我想我们今后要在这几方面特别注意。

第一,着眼点要高。必须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上来看待新形势下的高校育人工作。

第二,立足点要实。要培养一流人才,就必须立足于青年学生自身的学习要求和成才愿望,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感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而且能够很好地指导实践。

第三,生长点要新。要不断开拓新的阵地和手段,用学生普遍接受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营造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氛围,满足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引导他们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第四,闪光点要多。必须重视调查研究,总结提炼,及时抓住实践中的亮点和闪光点,树立典型,加强示范和引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