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尽快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

2006-0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泉根 我有话说

异彩纷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正在国家博物馆集中展出,展览时间从2月12日元宵节起,持续到3月16日。那些长期以来深匿民间不受重视甚至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现在终于有了大放异彩的机会,而且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国家博物馆圣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文化身份的认同符号

,其认知价值、审美价值、人文价值及其应受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已有众多学者作过论述,现在又作为政府行为(此次展览由文化部、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共同主办)向全民族展示,意在唤起全社会加强保护、再续传承的自觉意识。

但展览以后怎么办?是图一时热闹还是做一些切切实实的保护措施?展览以后这些珍贵的展品又将流向何方?每一个关心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都会发出此问。为了真正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唤起文化自觉,我认为应尽快建立“国家民俗博物馆”。

据权威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据此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层面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俗、民间文化、民间文艺。如果我们能建立一座“国家民俗博物馆”,那就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囊括其中,真正将其保护下来,传承下去,不但是向全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民族多彩文化和民族智慧的窗口,而且也是教育亿万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文明的极好基地。“中国民俗学之父”、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教授生前最大的心愿,是要在中国创建一座民俗博物馆,作为第一步,先在北师大筹建。北师大也曾将此作为“211工程”的一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座博物馆现在还只是一个愿景。而实际上,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异彩纷呈、难以计数的民俗、民间文化,光靠一所大学的力量来创办博物馆也是难以胜任的。我们热切期望以这次国家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和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在北京创建一座“国家民俗博物馆”,使我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永久保护下来、传承下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