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浙江:内源性民间力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2006-02-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杜欢政 张旭军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浙江经济取得了飞跃式发展。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到如今的经济大省,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经济之所以能持续走在全国前列,是因为浙江人走出了一条以“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民营机制”四位一体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之路,并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的亮点
。综观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以民营机制为内源性动力的循环经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浙江改革初期的发展过程中,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由区域内的经济主体决定的,而所有经济主体的行为必定会受到一系列特定约束条件的制约,包括资源禀赋和历史禀赋、经济行为主体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偏好等等。作为一种源自于民间的自发性力量,这种动力主要构成如下:

(一)浙江特有的资源禀赋和历史禀赋条件是早期浙江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人均资源拥有量水平非常低,人均土地只有0.5亩,浙江省的自然地理条件可以概括为“七山二水一分田”。另外,浙江的矿产资源仅占全国平均数的4.9%,而且95%的一次性能源依靠从省外调入。浙江的民营企业通过对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而重新作为生产的原材料,从而改变了这种传统的资源禀赋观,创造了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和“零资源”经济的奇迹。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禀赋条件决定了浙江在经济发展阶段初期必须以资源的回收利用为基础。浙江少铜、少铁,缺铬、缺镍,却通过利用废铜、废不锈钢、废塑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如浙江不锈钢产业发展得益于以“大量消耗廉价不锈废钢资源,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和民营机制拓展市场”的发展战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包括不锈钢冶炼、热轧开坯、酸洗处理、冷轧及制品深加工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2004年,浙江生产不锈粗钢90万吨,生产不锈钢材150万吨,分别占全国不锈粗钢、不锈钢材总产量的40%以上,其中,不锈废钢年利用量已达100万吨,占全球有效资源20%。浙江的矿产资源储存量较少,这种资源禀赋状况决定了浙江几乎不可能走依靠资源、发展资源型产业的道路。其次,在计划经济时期,各种物资的分配都是按照计划严格执行的,作为一个国有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省份,浙江所获得的各种国家调配物资也相对较少,因此,浙江也不太可能走依靠调进国内原材料资源、发展加工型产业的道路。第三,诸多因素的叠加和相互作用逼迫聪明的浙江人只能通过回收废弃物资进行再加工,走发展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之路。因此,浙江早期的发展几乎是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发展起来的。而在随后市场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浙江市场经济的初步完善便利了自身内部各种资源的交易,提高了原材料交易的效率,使得民营企业不用出省就能获得各种生产的必需品,从而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另外,浙江人特有的“浙江人精神”也为浙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原始的人力资本积累。浙江人不怕苦,不怕累,从历史至今,一直有重商的传统。浙江人在实现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特性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本转化中取得了先发优势,并使浙江人与市场经济相关的能力、技能、经验和知识等特定人力资本得到不断地增值。

(二)浙江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民间内源性力量推动的诱致性变迁。

在浙江早期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明显的一点是,由于民间的内在动力不得不驱使企业去进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而政府相对来讲是“无为”的,因此浙江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发生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不均衡的获利机会,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是引发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浙江早期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是非常稀缺的,企业主不得不重新回收利用废旧物资,独辟蹊径使用再生资源来对产品进行生产加工,这种低成本的要素投入相对于当时的原材料的价格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因而企业能够凭借其低成本的优势在短期内迅速占领市场,发展壮大后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经过逐步发展自发形成了三种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永康模式”,即以永康传统手工业为依托,充分利用金属再生资源,提升本地传统产业,发展五金制造业。主要是大量购入铝、铜等金属再生资源,并以此为原材料依托,不断发展和提升本地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中国五金之都”,形成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二是“路桥―温岭模式”,即以废旧金属拆解产业为主导,带动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从国外大量进口废旧电器、五金等固体废弃物,通过拆解、分类与加工,然后大量向周边地区输出成品、半成品,形成区域特色产业,进而打造出全国最大的民营汽车和摩托车基地以及中国大陆最大的服装机械生产出口基地。三是“余姚―慈溪模式”,即以废塑料、废金属回收为切入点,延伸产业链,形成国内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之一。主要是从废塑料、废金属等再生资源利用着手,形成废旧物资-配件-家电的产业链,提升了产业层次,并依托市场合理配置资源,打造出了中国家用电器生产出口基地,形成了塑料模具、电子电器、机械仪表等支柱产业。因此,浙江早期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增量发展带动存量发展的典型,企业间生产组织和制度创新比较活跃,循环经济增长方式的自发色彩较浓厚,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民间内源性力量推动的一个诱致性变迁的过程。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一大亮点的浙江,其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源性力量推动型发展模式也值得很多地区学习、借鉴。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浙江省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