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测算地区差距,努力探索缩小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地区之间名义差距常用的测算方法值得探讨,地区差距明显存在,但我国地区之间的实际差距小于名义差距。
地区之间名义差距测算存在的问题
地区差距一般是指地区
在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的核算中,第一、二产业主要用生产法核算,第三产业主要用收入法核算。所谓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即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其中:劳动报酬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为弥补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营业盈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从上述地区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中可以看出,总产出的计算需要用到商品的市场价格、劳动者的报酬。而我国各地区同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不完全相同的,从事同一种工作的工资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很大差别。例如,同样质量的黄瓜,有资料表明,同一时点上,上海市的市场价格为每公斤1.38元,而河北省则为每公斤0.58元(2005年6月);同是政府机关单位职员,各地年收入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别。这样,必然会导致一些地区的生产总值被高估,而另外一些地区的生产总值则被低估,从而使地区之间的名义差距被夸大。
我们认为,要科学地测算地区差距,必须剔除地区之间物价水平差异的影响。用剔除物价水平差异影响后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计算的地区差距,我们称之为实际差距。由于货币购买力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综合物价水平,我们认为,应利用联合国国际比较项目(ICP项目)的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当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购买力平价,剔除地区物价水平差异的影响,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行修正,重新测算地区之间的实际差距。
地区购买力平价的计算
购买力平价主要用于国际比较项目,它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与服务时的价格比率。如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一篮子商品与服务,在中国用80元人民币,在美国用10美元,对于这一篮子商品与服务来说,8元人民币相当于1美元。
我们曾运用购买力平价法的基本思想,以上海为基准,对我国其他30个省(市、区)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及支出比重进行测算,得出它们相对于上海的货币购买力平价。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选择样本。在我们的研究中,将最终支出分为个人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三大类,每一大类又细分为若干细类,共31个细类,每个细类再选择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样本,总计127个样本。其次,计算细类支出的购买力平价。运用所收集和处理的价格资料,以上海为基准地,以其他省(市、区)为目标区,计算各目标区每种商品或服务项目的相对价格,然后用几何平均汇总细类支出的平均比价,即得到细类支出的购买力平价(需要指出的是,每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一般只能计算一次)。再次,计算细类支出比重。先分别计算三大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然后计算各细类支出占其所属大类支出的比重,将这两个数据的乘积作为各细类的最终支出比重。最后,对各细类支出购买力平价进行加权平均。权数是各细类的最终支出比重。由于各目标区与基准地的各细类支出比重不同,因此在计算中用拉氏公式和帕氏公式分别计算出两个加权平均数,然后按费暄理想指数公式对两个加权平均数用几何平均法求平均数,即得出各目标区的购买力平价(具体公式和计算过程从略)。
结果发现:(1)除北京和广东的购买力平价大于上海以外(分别为1.14和1.08),其他省(市、区)的购买力平价都小于上海。这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物价水平都明显低于上海。因此,在货币名义价值一定的情况下,上海、北京、广东同其他28个省(市、区)相比货币购买力较低(按国际惯例,用购买力平价来测量货币购买能力的强弱,购买力平价越低意味着货币购买能力越强)。(2)从全国来看,地区间货币购买力存在较大差异,购买力平价值最高的是北京,为1.14,最低的是青海,为0.61,两者相差0.53(即平均而言,在青海用0.61元即可购买到的一篮子商品,在北京要用1.14元才能购买到)。(3)根据购买力平价值的大小,全国31个省(市、区)可分为四类:第一类的购买力平价值在1及其以上,包括(按降序排列,下同)北京、广东、上海;第二类在0.8至1之间,包括江苏、浙江、天津、福建、山东、西藏;第三类在0.7至0.8之间,包括陕西、云南、安徽、贵州、黑龙江、吉林、湖南、湖北、新疆、海南、广西;其余的为第四类,购买力平价值都小于0.7,包括四川、河北、辽宁、重庆、甘肃、内蒙古、江西、河南、山西、宁夏、青海。(4)我国东部地区大都属于第一、二类,其综合价格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币值被高估。这两年的统计数据有了变化,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基于购买力平价的地区实际差距测算
首先,用购买力平价对名义上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行修正,即用名义上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除以购买力平价,得到实际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我们的研究表明,地区购买力的差异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核算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北京与广东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被高估,其他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则被低估。
其次,计算地区之间的实际差距。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极差、标准差和基尼系数来衡量地区差距。为了便于比较,先计算名义差距,然后运用修正后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实际差距,再计算二者的差额。我们的研究同样表明,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实际差距明显小于名义差距,极差、标准差、基尼系数的实际值都分别比名义值低。
综上所述,我国各地区之间的货币购买力存在较大差异,货币购买力的地区差异又使各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同程度地被高估或低估(本文未考虑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等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