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文字,记录国学典籍的则主要是汉字。文字最早的叫法是“文”,本指彩色交错的现象或图形。《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韩康伯注:“刚柔交错,玄黄错杂。”“玄”是黑色。《
至于“字”,本来也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怀孕、生育、哺乳、养育。《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虞翻注:“字,妊娠也。”《广雅》:“字、乳,生也。”《诗・大雅・生民》:“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高亨注:“字,养育,指给他乳吃。”在字形方面,“字”由“宀”+“子”组成,“宀”像房顶,房子里有“子”,表示生育、哺育孩子。在字音和字义方面,“字”与“子、籽、滋、孳”等构成一个词族,都与“滋生”有关,而文字的“字”也是由“文”滋生的结果。《〈说文解字〉叙》:“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音渐)多也。”张怀瑾《文字论》:“‘文字’者总而为言,若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为‘字’。”正因为“字”是由“文”滋生而来的,所以后来也叫“字”,《说文解字》书名的意思就是“说明独体之‘文’,解析合体之‘字’”。
最早将“文字”合用的,是秦代的琅邪台刻石:“维廿八年(公元前218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