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时代和国家建设的需要,许多开设非通用语种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非通用语种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全球化的今天,仅靠传统模式,培养单一的外语人才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外语人才尤其是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复合型模式。考虑我国国情和非通用语种的实际情况,这种复合至少应涉
第一,优化生源结构。除继续为在中学学习非通用语种的“继续生”开绿灯外,应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多招收在中小学即学英语的非通用语“零起点生”。从小学到中学连续学习英语10数年,英语水平应该达到了一定程度。吸收这类生源可以保障非通用语与英语的复合。此外,还应该考虑生源的所在地、民族等。
第二,在原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或培养适合非通用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骨干教师。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回国报效祖国,他们中的许多人原是国内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国外攻读其他专业并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些人外语水平高,而且有较高的其他专业水平,是实施非通用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想师资。当然,他们在外语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应占多大比率,是为主还是为辅等,显然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第三,提供学历保障。为使学习非通用语种的学生学习有动力,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连读或辅修其他专业的机会。学生不仅可以扎扎实实地学到其他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得到有信誉的学习证明乃至学历证书,这必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编写适合非通用语种双语教学的教科书。非通用语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一些带有通识色彩或专业性强的课程,如国情介绍、经济、外贸等。这些课程的教科书或辅助教材可以使用英语行文,比较复杂的地方用所学专业的语言加以注释。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浸染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
培养复合型的非通用语种人才是外语专业在今天的一个新课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实施步骤上都有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探索,这种培养模式一定会给外语专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