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纺织业如何编织春天

2006-0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郭丽君 我有话说

刚刚过去的2005年,中国纺织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已达1150亿美元,实现了20%以上的增幅,贸易顺差超过了900亿美元。但是,贸易摩擦、原材料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对行业造成的影响也更加突出。在新的一年里,纺织业只有在产能调整、自主创新、品牌开发等方面寻求突破,才能真正迎来春天。

出口首超千亿美元

2005年我国纺织产业的竞争力逐步增强,纺织业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据初步估计,全行业销售收入将超过30000亿元,实现利润660亿元,位列全国各行业第五;我国纺织出口首次超千亿美元。按商务部统计,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7千多亿美元,其中1/7是靠纺织品支撑。同时,纺织业及其相关产业提供了超过1亿的就业岗位。

这一成绩也为“十五”期间的纺织工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据测算,从“九五”计划末的2000年到2005年,纺织工业销售产值由1530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超过30000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率16.6%,纤维加工总量从1360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约2600万吨,增长91%,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35%左右;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14.6%上升至2004年的22%。

对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用了五个之“最”来形容:这五年,是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快、步子最大的五年;是技术进步步伐最大的五年;是质量效益提升最快的五年;是市场活力发挥最充分的五年;是融入全球化备受国际关注的五年。

行业利润率仅为3%

然而,在热闹背后,纺织业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据统计,2004年中国出口189亿件服装,相当于为除中国人之外的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做了3.5件衣服。但一件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平均售价不到4美元,甚至有些出口到中东的全棉衬衣一件仅值2.5美元。

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王茁表示,我国服装业加工能力第一,生产能力第一,出口量第一,出口额第一。但如此多的“世界第一”竟然推不出一个叫得响的高端国际服装品牌。

在不久前的全国纺织工业发展与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尖锐地指出了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问题:纺织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不仅表现在高端纺织设备上,而且,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尚有较大差距,纺织服装的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寥寥无几,全行业的利润率仅为3%,研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产业升级。

对此,杜钰洲也认为,纺织行业目前最缺的不是机械装备,最缺的是创新,有硬件不会用。

在2005年我国遭遇的反倾销调查中,围绕纺织品的贸易摩擦最为突出,纺织行业就像坐上了“过山车”。随着中欧纺织品协议、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签订,纺织外贸环境和外贸政策相对趋于稳定,但业内人士分析,2006年乃至“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外贸的形势和环境依然非常严峻。

38项攻关促产业升级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纺织品在国际贸易中价格低廉,根源在于没有自主品牌,“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创新设计和研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产业升级。”

为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今年要在三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制定纺织行业科技发展纲要,提倡发展原创技术,提高设计和创建自主品牌;二是企业全方位的经营管理创新,争取从纺织产品的流通领域和品牌中多拿到一些利润;三是产业创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上下游整合、跨区域整合,产学研结合,纺织行业和相关产业跨行业结合。

据了解,2006年中国纺织产业即将开始的38项攻关项目中,将优先进行化纤产业链整合,麻行业与丝绸行业的产业链整合也要在今年启动。

杜钰洲认为,2006年纺织业要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就要以全面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中国纺织行业先进生产力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大幅提高研发投入,发展原创技术。不仅要加快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还要增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整合能力,也就是产业链的整合创新,这是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

中国名牌推进委员会副主任艾丰表示,品牌成长有其自身规律。中国纺织服装业做品牌不能急躁,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砸出来的,要善于等待,要有积累。

2006年,商务部和财政部将设立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纺织产业将是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