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年科研人员应具备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2006-02-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本立 我有话说

黄本立光谱化学家。生于香港。1945年至1949年就读于岭南大学物理系。近年来研究强电流微秒脉冲供电(HCMP)空心阴极灯激发原子/离子荧光分析法,改善了多种元素的检出限。现为厦门大学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由于近年来在媒体上出现了不少关于科技界的抄袭、弄虚作假、歪曲或者隐瞒事实等案例,我觉得有必要提醒年轻的科研人员和学生,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应该有禁忌的。

美国有一本很有名的杂志叫《科学》,大家都以能够在上面发表文章为骄傲。就在这么权威的杂志上,美国科学家MichaelLieber和他的同事宣布撤回一篇关于DNA和RNA的文章,并承认更改了一些记录和数据。当时这篇文章发表后,科技界非常重视,《科学》甚至组织了两篇文章来评论,认为很了不起,结果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假货。Lieber教授有勇气把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章撤回,我非常赞赏这种勇气。《科学》杂志的主编肯尼迪说,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表明,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不仅仅在美国,在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我在报纸上看到,日本东北旧石器文化研究所原副理事长藤村新一参与的40多处遗址全部造假,造假行为持续了20年,令人吃惊。

这里我要说,做科学研究,或者做一些科技工作,甚至做其他工作,要避免浮躁的心情,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是科学的精神;要坐得住“冷板凳”,不要急功近利、马马虎虎、信口开河,只顾往脸上贴金,甚至无中生有,铤而走险去抄袭剽窃,这些都是要不得的。假如我们做错了的话,要“知耻近乎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知错就好。我觉得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在这方面应该吸取一些教训,要讲究科研道德,不要犯刚才讲的这些错误。

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偶像崇拜的问题。这个情况年轻人要特别注意。对于一些权威或神明般的人物盲目崇拜,轻易地、不假思索地对他们的言行深信不疑,是年轻科研工作者的一种通病。事实上,谁都有错,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亚里士多德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崇拜歌星,成为“追星一族”,这个我看大可不必,省掉那个钱和精力,好好念书不更好吗?我提出来反对偶像,并不等于不尊重领导;“吾尤爱真理”,并不等于不尊师重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真是假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

举个例子:托马斯・杨是一位物理学家,他认为光是种波动,有波长,红光波长长,蓝光波长短。他的理论是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的,不是冥思苦想出来的。但就算是这个有实验作为根据的理论,当时也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因为牛顿认为光是粒子。所以托马斯・杨说:“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是我不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他的权威也许有的时候甚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因此,我认为即使是权威人士,在发表评论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宽容一些、慎重一些,不要一下子把一大帮人打倒。

最后,我想讲一下写文章的事情。我们说“文章千古事”,写科学论文要宁缺勿滥,不要滥竽充数。白纸黑字,一旦发表后流传出去,要改正的话,相当困难。但是一旦你发现了错误,一定要改,要更正。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1981年我与学生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当时我的研究生有一个超差的数据,误差太大了,在统计的时候应该把它撇掉,但是他没有,他认为这样可能会客观点儿,结果用出来了。5年以后被我发现了,我提出要更正,那个杂志的主编在称赞我们“好样的”之后,刊登了更正。所以你发现了错误,一定要改正,这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此外,不要将一篇文章的内容分成三篇来写,我们每写一篇文章,都要有足够的分量,这样才能拿去发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