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在青岛召开“区域教育现代化现场研讨会”。会议期间,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研究员送给我他主编的一套新书,名为《创新教育书系》。张志勇研究员从1999年组织实施山东省创新教育这一重大课题,经过7年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创新教育书系
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研究命题
创新教育研究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这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重要研究课题。
我国20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西方传统教育与以杜威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教育相互斗争、彼此争峰,而传统教育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整个20世纪的教育改革就是在这两派教育的对立和斗争中寻求改革方向的。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教育改革,如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讨论,反对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等,都是与追求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息息相关的。但是,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仍然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窠臼。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他在接见“两院”院士时说:“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显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张志勇同志基于对这一重大课题的关注,1998年对中国教育的未来走向做出了两个基本判断:一方面,学校教育将由“接受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将由“接受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为了推进这两个转变,组织实施了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这一课题抓住了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本质,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
光阴荏苒,七年过去,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阶段,对“创新”、“创新人才”的呼唤更加迫切,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国发出了在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在向建设创新型国家进军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无疑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的历史使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教育改革的这一时代要求,充分证明了创新教育研究的前瞻性。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创新教育”的概念,当年理论界是有不同意见的,认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造教育等概念太多了,界限不清。山东省创新教育课题组之所以用“创新教育”这个概念是与他们对创新教育概念的独特认识和定位分不开的。他们认为:“创新教育是由接受教育发展而来的,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这里,所谓“以继承为基础”,就是以掌握知识为基础;“发展为目的”,就是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进而培养创造性人才。显然,第一,“创新教育”是对“接受教育”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一方面,创新教育并不否定知识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知识既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教育的手段;另一方面,更加重视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育目标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教育吸取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现代教育的精髓,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继承与发展。第二,新的时代对民族创新精神的呼唤,必然对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创新教育是时代精神的反映。素质教育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的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切入点是多种多样的。创新教育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对于克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重视知识教育、学生负担过重的局面,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可以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第三,创新这个概念比创造更为宽泛,既包括原创,也包括再创。中小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们的创新,他们的创新更多的是再创。因此,用创新教育这个概念更加符合基础教育的实际。
为我国教育理论园地贡献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短短的七年时间,创新教育在理论建构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教育科学园地培育了一朵奇葩。
洋溢着创新智慧的教育思想。一部优秀的教育著作,不仅要给人以知识,更要给人以智慧。在张志勇研究员的著作中,富有启迪的教育思想,书中俯拾即是:如“教育具有不可重复性。……这种不可重复性,就为人类教育活动注入了创造性的‘基因’”、“相对于教育的物质贫困而言,更可怕的是教育的精神贫困。”“创新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必须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次。”“知识的课堂之所以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就在于生活是学生智慧生成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启迪,学生也就失去了可贵的灵气。”“我们把人类的教育教学过程,看作是人类原始创新活动过程的‘智慧复演’的过程,看作是借助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智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催生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没有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枯燥无味的教学;没有缺乏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智慧的教学。”“代替即意味着扼杀。”“教学评价的本质不是鼓励学生超越别人,而是要鼓励学生不断地超越自我。”“人的发展就其智慧类型而言,是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教育者没有权力去干预学生智慧和才能发展的方向。”“教师只有用自己富有智慧的生命才能点亮学生的智慧生命;用自己智慧的心灵才能唤醒学生智慧的心灵。”这些思想观点简明而生动,凝聚了作者对教育的深刻感悟,突出地体现了实现学生真正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也正是创新教育之魂。
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把生命教育、智慧复演、活动建构三个理论学说,作为自己研究的理论基础。一是生命教育理论。教育要尊重学生生命的教育思想,因叶澜教授提出的“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的著名论断而在教育界广为流传,创新教育继承并在某些方面发展了这一思想。张志勇研究员认为,从本质上说,生命教育理论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主张。创新教育之所以高扬生命教育理论,因为创新是人的生命本质。创新教育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生命是教育的目的,生命是教育的归宿。生命教育理论正在形成一个内涵日益丰富的包括生命哲学、生命伦理学、生命心理学、生命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二是智慧复演理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文明成果不断积累的历史,是人类智慧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都体现着人类发展的智慧水平。可以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智慧的发展史。进入学校课程的文明成果,都是人类文明的“经典”,都体现着人类高度的思维水平和智慧水平。中小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一方面是继承人类社会优秀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借助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创设文明成果产生发展的“类似情境”,演绎创造者的思维过程,学习创造者的思维方法,感受人类智慧创造的伟大与神奇,为中小学生从学习与接受的主体走向创新与发展的主体打下良好的基础。人类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人类原始创新活动过程的“智慧复演”的过程。三是活动建构理论。学生是在自主活动中实现发展的。中国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师包办有余,学生自主不足。创新教育学习借鉴了活动教学与建构教学的思想,提出了活动建构理论,主张要让丰富多彩的主体性活动走进课堂,代替过去那种单一的讲解接受教学活动形态,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释放自己发展的潜能。在这里,活动建构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方式。活动建构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自主活动”在学生知识掌握与一般发展中的作用,把“自主活动”看作是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学习不是知识简单地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活动建构的教学形式或基本模式有:讲解接受、自主学习、情境体验、问题探究、实践活动等。
具有操作意义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主体观、教育质量观、学生发展观上,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教育的积极成份;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加重视能力发展,更加重视自主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提出了“学生为本”、“能力为本”、“活动建构为本”的主张。二是多维度的培养目标。基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主张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次,提出了“新基础观”、“新文明人观”、“新德育观”、“新能力观”、“新素质观”。三是个性化学校课程。课程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的共同开发,要通过课程创新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健康发展搭建教育平台。四是开放性课堂教学。以活动建构教学论为指导,主张营造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科学的、民主的“课堂文化”,创设由个性化课程、个性化教学、个性化作业组成的个性化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大量的教学实践案例为依托,形成了以自主学习、情境体验、问题探究、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四类教学范型。五是多元教育评价。建立了创新性教师评价,师生课堂表现评价,自主设计作业评价,开放式作业评价,实践性作业评价,档案袋评价,反思日记评价,成果展示评价等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评价和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模式。六是自主学校管理。以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了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包括自主管理战略、自主管理机制、自主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开发、课程管理、教学制度创新、班级自主管理在内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等。总之,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创新教育由以上六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由“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对旧的教育范式具有创新性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在追求具有原创意义的研究成果。令人欣喜的是,相对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而言,创新教育提出的一些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构成了创新教育理论大厦的支柱,为繁荣我国当代教育科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种教育理论有没有力量,不仅在于它的理论多么生动诱人,更在于它在实践中能不能推动教育教学实践的变革。山东省的创新教育研究在实践层面上取得了大量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作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准备。1999年以来,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课题云集了省内省、市、县(市、区)50多位科研人员、几十个县(市、区)的近500所实验学校的2500多位实验教师,开展了428项课题研究。先后召开了众多的课题研究工作会、理论研讨会、专题研讨会、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创新教育沙龙,等等。参与上述活动的教师达数万人次,成为全国领先、对山东省基础教育影响最为广泛的课题之一。这项课题研究从一开始就立足于推动教育目标的转型,追求教学方式的变革。凡是参加过创新教育研究的中小学教师都认为,这与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充分说明,创新教育为山东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作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培养了一批基础教育改革的专家、名校、名校长、名师。从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舞台上涌现出了活跃在基础教育改革战线的专家潘永庆、齐健等;培养了一批像莱州双语实验学校、潍坊幸福街小学这样在山东省基础教育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名校;成长起了一批以山东省2005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校长系列,10当选者中,创新教育实验学校校长占了两位)获得者莱州双语实验学校赵福庆校长、潍坊十中崔秀梅校长为代表的名校长。特别令人高兴的是,在创新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像孙颖、刘绪菊、颜诺、李秀伟、王立华、张晓梅、刘健宇等一大批优秀教师。2004年,山东省启动“齐鲁名师建设工程”,在70万中小学教师中首批推选出的62位人选,参与课题实验研究的就有6位教师入选,占了将近1/10。
已成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山东省创新教育课题组在张志勇研究员的带领下,正逐步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学术品位和学术水准,具有开放性和凝聚力的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学术平台,有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聚集在这个平台下,为基础教育鼓与呼。为了推动课题研究,他们从2000年开始,创办了公开出版的《创新教育》(每年6期),至今已出版了30期,发表了600万字的研究成果;开办了新道德教育网站等。
当然,山东省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不少成果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完善;“书系”的写作风格也不尽一致,有的长于理论概括、有的则善于实践描述等,但瑕不掩玉。我们期待着山东省创新教育课题组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更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